第十七章
子散的生活,而且还不能有半句怨言。萧小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了父亲。但当时她还是一个无知无识的梦幻少女,她不知道填写梦幻的却是辛酸和劳苦的岁月。母亲没有时间照顾女儿,便将小芳托付给了他哥哥、也就是小芳的舅舅易老先生。
易老先生是高岩村的农民,但是他的一身拳脚使他的名字长出了一双翅膀,飞出高岩,飞出荣嘉,在南州地区的几个县里享有较高的声望。
易老先生是南州地区的南拳名师,而且精通医学。他沿袭了中国几千年来武术家的传统特点,既通武术,又会医术;既收徒习武,又很讲武德。许多年后,萧小芳夫妇回忆起这位老先生时,还常常发出感叹。在他们的记忆里,易老先生大约就是中国南方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武师了。
萧小芳平时要上学,每到星期天,就和她的表姐一起种田,或者上山砍柴。由于她小时候身体长得瘦弱,舅舅便主动教她练武。每到空闲时间,小芳便和她的表姐表妹们一起,在院子里操练了起来,除了练南拳以外,还练棍、剑、刀、锏等兵器。要是早几百年,说不定小芳将会追随舅舅一家奔杀在疆场,为国杀敌立功了。但此时已经是二十世纪的中后叶了,解放军用枪炮打败国民党已经十多年了。所以,小芳所学的这些拳术和刀棍术,只能用于强身健体,大不了在别人欺负时偶尔派上用场罢了。况且,由于周围的群众都知道易老先生一家懂拳法,讲武德,一般的人也不会去欺负他们。小芳在学了几年武术后,从没有和别人进行格斗过,但身体还是健壮了起来,加上平时爱劳动,砍柴种田样样干,毛病也就渐渐少了。
易老先生不仅在家里授武,在家里教授的都是自己的子女亲朋,也不过五六人而已。虽然易老先生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武师风范,但他毕竟生活在解放后的中国农村,没有正儿八经地开起武馆,那些想练武艺的年轻人大多手里有活,没有条件脱产练武。所以,易老先生所收的那些徒弟,遍及南州地区各县乡,而传授武艺的方法却并不是徒弟们主动上门,反倒是师傅主动上门教徒弟的。这种教授武艺的方式,倒有点类似于木匠篾匠箍桶匠上门揽活,挨家挨户地做手艺。与之不同的是,手工匠们上门揽活是没有固定目标的,收费却有一个大致的标准。而易老先生上门授艺却有着固定的目标,比如某村里有几个想习武的年轻人,拜了他做师傅,练了一些基本功,就按师傅教的把式早晚地在家里练,练了一段时间后,师傅又上门来手把手地教上一回,有不对的地方,再当面指正。接着,又教一些新的功法套路。至于费用,也是没有固家标准的,徒弟们家里条件好的就多给点,条件差的就少给点,不给也没关系,反正见面叫一声师傅,也让易老先生听了挺舒坦的。
易老先生的这种上门授课的方式,使萧小芳很早就认识了一个叫易锋的年轻人。
易锋当时就住在离高岩村不远的飞雁村,飞雁与高岩分属于云清和荣嘉两个县,但其实路途相隔并不远,只要翻过大雁山即可。易锋与易老先生都姓易,说起来,他们还是远房的本家。云清和荣嘉本来就相邻,这两县里姓易的不少,要论起来,自然都是同祖同宗。易锋在高高的飞雁村里,早就听说自己的一个远房本家是个武师,精通南拳,很想有机会拜他为师。在他的多次请求下,他父亲烦不过他,只好带着儿子前往高岩,拜了师傅。从此,易老先生门下就多了一位本家徒弟。不过,由于易锋家境贫寒,从没有交过什么学费,大不了,就是过年过节上门时,给易老先生送上几个鸡蛋,杀猪时割上两斤肉什么的,也算是尽了一个徒弟的孝心。
易锋上门拜师那段,萧小芳没有亲眼看见,那时候他还在江西,没有到舅舅家来。后来她跟着表姐表妹们一起练武时,常听她们说起附近的飞雁村还有一个师兄,舅舅每次出门经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