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再到香港
件事去赏鉴猜详。”

    “因此,作者的我,未便在此自吹这些七零八落的记述,是什么‘观察’,或什么‘印象’,老实一句话,只是所见所闻的流水帐;不过我自信,闻时既未重听,见时也没有戴眼镜,形诸笔墨,意在存真,故曰《如是我见我闻》。”

    1941年4月8日,《华商报》副刊创刊,茅盾的《如是我见我闻》开始连载,开场除了他写“弁言”外,编者也作了广告:“名作家茅盾先生,年来漫游大西北及新新疆,长征万里,深入民间。……《如是我见我闻》长篇笔记,以其年来随时精密而正确的观察,用充满着爱与力的能笔,作深刻而隽永的叙述。尤其注意的是抗战中旧的势力和新的运动的斗争与消长,暴露着黑暗社会孕育着危机与没落,指示出新中华民族的生长与出路。”

    这一组共18篇的《如是我见我闻》,一直连载到5月16日。后来结集出版时,改题为《见闻杂记》。因为5月份茅盾又碰到另外一个任务,因而这个《如是我见我闻》只好中断。许多如昆明见闻、新疆见闻、延安见闻等都未能及时写出。

    4月的一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茅盾夫人孔德沚也在茅盾到香港半个月后,风尘仆仆地赶到香港,和茅盾团聚。于是,茅盾便从旅馆换到香港半山的坚尼地道寓所。一天,邹韬奋来看望茅盾,并告诉茅盾,他准备办一个像《生活》周刊那样的刊物,亲自主编。并正式来邀请茅盾参加编委会。

    茅盾一听邹韬奋的打算,十分高兴,忙说:“邹先生气魄很大,这个刊物一定能办好。哎,邹先生办的这个杂志叫什么名字?”

    “嗨,你看,我糊涂得连刊物名字都没有向你讲了。”邹韬奋也笑起来。

    “刊物名称就叫《大众生活》,算是对原来的《生活》周刊的复刊。”

    “编委会还有那些人呢?”茅盾点点头问。

    “除你之外,还有你的老乡金仲华,有夏衍、千家驹、胡绳、乔冠华。”

    邹韬奋又说。“今后,我设想,编委会每周开一次会,检讨上一期的得失和确定下一期的主要内容,编委除了自己要写稿外,还要拉稿。不知沈先生以为行否?”

    “好的,好的。”茅盾说,“到时开会时,通知一下就行。”

    后来,邹韬奋把这些编委全部请去开会,商量《大众生活》出版事宜。

    会后,邹韬奋向茅盾约稿,希望茅盾给《大众生活》一个可以连载的长篇小说。

    茅盾答应了邹韬奋的要求。

    写什么题材呢?茅盾想到了在重庆听到的一些人和事,也考虑到香港和南洋读者的口味,决定采用日记体来写特务机关的内幕,把在重庆听到的故事放进小说。

    后来,小说取名,写一个国民党女特务赵惠明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经历与所见所闻,刻画了赵惠明这个青年女特务的复杂性格,写出了人性中爱与恨、人性与兽性、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复杂性。

    1941年5月,经邹韬奋催促的开始在新创刊的《大众生活》上连载。

    茅盾在小说开始时,别出心裁,假托在重庆某公共防空洞的岩壁上发现了“一束断续不全的日记”,日记主人不知为谁,日记中夹有一男一女的两张照片。这个虚构说明,把读者吸引住了,许多读者都信以为真,写信给茅盾:“当真是你从防空洞中得到的一册日记吗?赵惠明何以如此粗心,竟把日记遗在防空洞?赵惠明后来下落如何?”小说连载后,还有不少读者给《大众生活》写信,希望茅盾给女特务赵惠明一条自新之路。后来茅盾觉得读者的要求也有道理,就给她一条出路。

    不过,解放后,有些读者又批评茅盾:为什么给赵惠明一条自新之路?责问得茅盾啼笑皆非。

    1941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茅盾传简介 >茅盾传目录 > 第二十三章 再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