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再到香港
年10月,上海华夏书店出版了的单行本,不久传到延安,中共翻印后曾供干部阅读,作为干部的一种必读书,成为茅盾在国内版本最多的一本书!

    当写得差不多时,茅盾又根据中共组织的要求,开始筹办一个小品文刊物——《笔谈》,因港府对刊物登记要求,必须是港绅,所以茅盾和邹韬奋他们一样,也请了曹克安担任名誉社长和督印人,这样,总算办妥了办刊物的手续。到8月中旬《笔谈》创刊号的稿件已齐,茅盾决定在9月1日创刊。

    为此,茅盾还写了“征稿简约”,把《笔谈》宗旨和内容要求体现在里面,开宗明义地说:“一,这是个文艺性的综合刊物,半月出版一次,每期约四万字;经常供给的,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文字,庄谐并收,辛甘兼备,也谈天说地,也画龙画狗。也有创作,也有翻译。不敢自诩多么富于营养,但敢保证没有麻醉也没有毒。

    二,内容如果要分类,则第一,关于游记或地方印象;第二,人物志,以及逸闻轶事;第三,杂感随笔,上下古今,政治社会,各从所好;第四,读书摘论,书报春秋;第五,文艺作品,诗歌,小说,戏曲,报告;第六,时论拔萃。……。“同时,茅盾又找到柳亚子,向柳亚子约稿,柳亚子答应为《笔谈》提供一个专栏文章,连载。于是,《笔谈》专门开了一个以柳亚子居所命名的”羿楼日札“的栏目,由柳亚子先生介绍辛亥革命时的掌故。发表后,大受读者欢迎。同时,茅盾又编又写,受亚子先生的启发,在《笔谈》杂志上开了自己的一个栏目,叫”客座杂忆“,专门介绍1927年大革命时的掌故,十分新鲜有趣。

    9月1日,《笔谈》创刊号如期出版发行。出版后,这个茅盾称为“杂拌式”

    的杂志大受读者青睐,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创刊号就再版了一次。

    许多名人纷纷为《笔谈》写稿,郭沫若、陈此生、胡绳、于毅夫、张铁生、乔冠华、杨刚、叶以群、戈宝权、胡风、袁水拍、林焕平、骆宾基、凤子、柳无垢、高荒、孙源、胡考、了聪等等,这些朋友的支持,给百忙之中的茅盾留下了时间,茅盾除了写“客座杂忆”之外,写书评,写时论等,成果累累。据统计,《笔谈》从1941年9月创刊,到12月1日终刊,共出版七期,茅盾在这七期《笔谈》里,共发表散文、杂文、书评63篇,在这又编又写中,是何等辛勤呀!

    还在写时,即8月初,传来一个令人扼腕的消息,身高马大的许地山因心脏病而去世了。茅盾在3月底刚来香港时,许地山还来看望过他,相谈甚欢,想不到会突然猝逝!?在悲痛之余,茅盾立刻丢下其他工作,写下了《悼许地山先生》,发表在9月21日《星洲日报。晨星》上,后又写了《国粹与扶箕之迷信——纪念许地山先生》,《论地山的小说》等两篇,以寄托对亡友的思念。

    1941年11月初的一天,茅盾家的门突然响起来,传来咚咚咚的叩门声。

    茅盾开门一看,原来是5年不见的史沫特莱上门来了。茅盾忙把史沫特莱迎进屋,十分惊讶地问道:“你怎么也到香港来了?5年不见,哪里去了?”

    史沫特莱端起孔德沚沏的茶,说道:“说来话长。我1936年离开上海去了陕北,抗战爆发后,从延安随朱总司令来到山西八路军总部,作为随军记者多次到前线采访。后来又离开华北到华中,经武汉到江南新四军军部,因身体不好,胃病复发,取道重庆来香港治病。”史沫特莱一口气把经历告诉茅盾,眼神里还流露出一种离开新四军八路军的依恋情愫。

    茅盾点点头,关切地问道:“怪不得你这么消瘦,你现在住在哪里?”

    “我早来香港了,住在山上一个朋友的家里。这次是要回美国去治病,也想把在八路军新四军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让全世界知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茅盾传简介 >茅盾传目录 > 第二十三章 再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