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与不借书
彼缺我藏,互相质证,当有发明,此天下最快心事”为目的,并不是提倡一
般性质的借书。
但是,大部分的著名藏书家,连藏家之间的互相钞借也不愿做,于是遂
发生了设计偷抄别人秘籍的事,这事发生在清初著名的藏书家钱遵王与著名
词人朱彝尊身上,可说是反映中国藏书家吝啬怪癖的最有趣的逸话。钱遵王
是钱牧斋的族孙,曾收得牧斋绛云楼烬余的藏书。据钱氏《读书敏求记》的
吴焯跋语云:
“绛云未烬之先,藏书至三千九百余种。钱遵王撰读书敏求记,凡六百
一种,皆记宋版元钞,及书之次第完缺,古今不同,依类载之,秘之枕中。
康熙二十四年,彝尊典试江左,与遵王会于白下,求一见之,终不肯出。乃
置酒,召诸名士高讌,遵王与焉。私以黄金及青鼠裘,予其侍吏,启箧得之,
雇藩署廊吏数十,于密室半宵写毕,并录得绝妙好词一卷。词既刻,遵王渐
知之,彝尊设誓以谢曰,不流传于外人”。
此外,还有一个同学之间不肯借书,给别人戏弄的故事,对于有书而不
借的吝啬者的惩罚,可谓痛快。事见明人周镳《逊国忠记》卷三景清传:
“洪武中,游太学,同舍生有秘书,请求观,不与。固请,约明旦即还。
明旦往索,清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尝假书于汝。生愤,讼之祭酒,清即持
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素所业书。即背诵彻卷。及同舍生,生不能对一辞。祭
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故相戏耳。”
这里所说的景清借了书不肯还,固然是有意开玩笑,但在事实上,借出
的书不易获得归还,却也是事实。我自己就已经在两方面都有过经验:许多
借出的书,至今未蒙归还,而我的书堆中也有一些借了来至今未还的书,不
过我想双方都是由于疏懒与疏忽,决不是存心不还,或是一种有意的惩罚举
动。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位西洋藏书家在藏书票上所写的铭句了,他也许
痛惜借出去的书不回来的太多了,因此祷祝道:
迷途的猫虽然走失了许久,
终于有一天会回来。
唉,但愿此书借出后能具有猫的性格,
采取最捷的直径归回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