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小宇说:卞银薿是我姐(1)
卞小宇和卞米陌生,并不是因为卞米从小学三年级就离开了兰州,落户到上海的缘故。主要是,自小卞小宇就和父亲卞金国家族的人少有接触亲近的,这不是他有什么性格缺陷,是他的父母有意识限制的。
自从老四卞金国“落户”进妻子裘丽的父母家后,他的心好像也搬了过去,很少回到亲生父母家。他像一个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成了一件偶然的事。这样做,不是谁逼他的,是他自己情不自禁的。和岳父岳母成为一体的家,是一个和在父母家那里截然不同氛围的环境,父母家的简朴、平俗、单调,到处都是世俗生活的气息;岳父岳母的家清雅、深厚、丰富,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含蓄;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个爱看书爱谈论知识的人,父亲只认识一些基本的文字,母亲是文盲,父母对他能讲的就是一些世俗的婆婆妈妈的事,他不感兴趣,就与他们没什么好谈的。和岳父岳母在一起,情况就大不一样,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与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并能丰富自己,开阔眼界,聊起来就没够的,这是一种愉快的感觉,进入后,忘本是身不由己的。忘本是一种虚荣,并不是绝情,他想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出现,履行孝道职责;不需要的时候,象征性地去一下,浪费时间和精力,既不实在也不实用,没有必要的。他还想,自己有三个哥哥,他们都是按世俗的规范走,有事没事的常去看父母,自己就更没有必要非要凑那种无意义的热闹了。在这点上,妻子裘丽与他是呼应的。起初,裘丽会时不时地问他何时回去看他的爸妈,卞金国就说没什么事就不回去了,裘丽就说:也是。一副响应支持的态度。慢慢地,她就不问了。
卞金国带着妻子裘丽回父母家的频率是从两个星期回一次,逐步变成了三个星期回一次,一个月回一次,两个月回一次,一年之中,回去的次数都是数得着的。一年之后,1977年的冬天,卞金国考进了兰州大学。第二年夏天,裘丽又考到了西北师范大学,他们没时间回去的理由就更充分了,没有特殊的事和需要,他们几乎是一个学期过去后,才在假期里抽个空儿,回去看看了。除去节假日,中间的日子,他们回去是越来越少了,到了卞金国和裘丽相继毕业,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后,他们就只在节假日回去了。
除了春节、国庆、元旦这样的大节日外,卞金国带着妻子裘丽回父母家时,很少带上儿子卞小宇的,一是卞小宇晕车,带他有点不方便,二是怕父母舍不得卞小宇,要挽留他住下,一住就耽误了卞小宇的幼儿园生活。卞小宇的外公外婆有文化,懂得学前教育,卞小宇刚刚跟着父母搬来不久,他们就叫卞小宇上了幼儿园,是卞小宇外公所在的单位水利厅内部的幼儿园。幼儿园有老师,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不同程度的识字和数字加减的教育。在当时,这样实行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是很少见的。对卞金国这样自小爱学习的人和裘丽那样在文化家庭长大的人来说,小孩子的教育是该放到最前沿的,那世俗的儿童的玩闹都是一种无谓的耽误和浪费。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卞金国的父母和兄弟们,对他们的冷漠情感,有不满却没理由公开责备的,既然人是另立门户出去了,过日子,各想各的,谁好干涉别人呢?
父母的有意限制,使卞小宇对爷爷奶奶那边,本能地就走向了陌生。他与爷爷奶奶亲密相间的日子是在他两岁前了,那是个记忆薄弱的年龄,不给它一层层地加码延续的力量,断层是必然的。去爷爷奶奶家少了,他对那里的人、事、物,亲密感逐步微弱了下去;再往后,就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在他重新建筑的记忆里,去爷爷奶奶家,每次就是他去那里串个门,和去别人家串门没有多少区别的。他在那里就是个客人。对爷爷奶奶感情如此,家族的其他成员就更是了。因为,他见到他们的机会是比爷爷奶奶还少的。爷爷奶奶那儿是学龄前的孩子们的幼儿园,而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