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至柴达木
次日早起,商人曰:“今日至青海矣”。众喜极,初行谷地,再入沟行,出沟,经大平原。原尽,前临大海,苍茫无际,商人曰:“此青海也。”即止宿海岸。细询青 海景况,商人曰:“此海回环二千余里,有无数番族环海而居,中有二岛,有居民五六百户,岛中产麝香、鹿茸,海中产鱼、虾、发菜,九月海冻,踏冰往还。至五 月冰解,舟楫不通,遂绝行人。岛中喇嘛甚多,有异僧。凡游青海山岛者,往往裹一岁粮往栖焉,”言已,复同商人至海岸眺望。但见烟霞蒙蒙,浑无际涯。大过洞 庭、都阳诸湖,其水皆四面雪山融积而成,储而不流。时同行番人,亦来观海。余问之曰:“子曾入海岛游览否?”番人曰:“此间惟喇嘛尝往来其间。我但知此海 甚宽,乘马环游一周,须二十八日。其不可知矣。迩来海北多爽坝,亦鲜行人矣,”
次日沿海南行。二日海尽,沿山冈行,地势绵亘。至一处。道左一带小阜,有城垣,广约里许,大半颓记,房屋遗址犹依稀可见。商人曰:“此某协城池也。仿佛为富 和协,日久不能复记矣。城内驻兵千人。二十年前,番人叛变,一夜尽杀之。”再行甚远,沿途房舍喇嘛寺甚多,颇有繁盛气象。是日宿喇嘛寺外民舍内,食物咸 备。番人亦多晓汉语者,非复从前之寂寞矣。遇一番人,颇能汉语,与之谈内地革命事,亦但知重建新朝,而不知易帝为共和也。次日,复前进,行十余里,不见张 敏及蛮娃随行。众亦不知。再行数里,亦不见其来。有言其昨晚至喇嘛寺,与一喇嘛谈甚久,晚未归。必留喇嘛寺不来矣,余不胜叹惋。既念其相从万里,别离心 伤。然彼辈终为番族,恐亦不惯与汉人居。倘得喇嘛相留,在此栖迟,亦未尝不深幸其得所也。
[校注五十七] 青 海湖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湖,蒙名库库诺尔,与西藏这天湖(蒙名胜格里诺尔)同为喇嘛教之两大圣海,以环海行一周为大功德。沿青海地,原为蒙古族居,近因藏强 蒙弱,半已全为藏族所占,蒙族则退入柴达木区矣。自都兰至西宁有二道,一循海之南岸,逾日月山至湟源。陈氏所循系海南路,藏蒙人之绕海诵经祈福者,率自海 南向西行,海北向东行。故自都兰东行者应取海北路,藉是绕行半海,亦成功德。汉人不重视此业,故往来常皆取海南也。
自喇嘛寺前进三十里,即日月山。山高不过三四十丈,横亘道中。山阴略有耕地。商人曰:“此地屡次开垦,均因气候大寒,未收成效即罢。”余上至山顶,遥望内 地,则桑麻遍野,鸡犬相闻,屋宇鳞鳞,行人往来如织。余等过青海,即觉气候渐暖,冰雪尽消。然一过日月山,则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居民皆宽袍大袖,戴斗 笠,乘黑驴,宛然古衣冠也。番人谓:“过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信哉。下山行二十里,即宿。
[校注五十八] 日 月山,即唐书之“赤岭”,开元二十二年与土番和,竖立界碑于此,原以土石色赤,故曰赤岭。竖界碑时,曾以二石琢像日月,以喻信誓之明。故后世称日月山,今 岭上二石尚在。未知是唐代遗石,抑后世好事者所补镌也。此山脉自青海湖岸东延抵于黄河,横断南北。北侧深陷为谷,有农村寨堡。南侧平缓为高原,仅堪放牧。 故历为汉藏界限,开元二十五年唐蕃败盟,仆碑复战。山北之石保城,为唐蕃往复争夺地,安史之乱后白岭以东迄于陇山,皆为吐蕃所有。
次日黎明,复前进。沿途皆汉人,有屋宇,贸易,耕作。且时见乡塾,闻儿童咿唔读书声,顾而乐之,行两日,至丹噶尔厅,遂择旅店投宿焉。
[校注五十九] 丹噶尔厅,即今之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