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颂华@Lonely Planet:鬼马角色扮演
刚念大学的时候,我常跑大陆。当年的旅游指南都很像官方宣传手册,内容四平八稳如新闻稿,文字不亲切没有人味,景点介绍不会告诉你躲避收费陷阱的方法,餐厅推介全是名不符实吃了一肚子气的百年老店。所以无论去甚么地方,与其靠这些所谓的旅游指南(我很怀疑它们其实是新华社即现在的中联办特约供稿的),倒不如听有经验的旅人的口述情报。后来有人告诉我,要去大陆就应该看Lonely Planet。我第一个反应是「你都癫嘅」,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居然要依赖一本老外写的英文书?带着疑惑,我翻了一下,才发现果然「有料到」。要知道那时大陆还有外汇券,在正式银行换人民币很不划算(一百港元大概只值六、七十元人民币),黑市虽然可以取得较佳汇率,但常得冒被骗的风险。好一本Lonely Planet!居然教游客「出了火车站之后,往左两百米有家兼营汇兑的水果店很信得过」。从那时起,我才晓得甚么叫做旅人写给旅人看的指南,而Lonely Planet正是其中的表表者,是举世最知名的自由行盲公竹。我对他们的作者既佩服又好奇,真不知都是些甚么人,竟然知道那么多门路。有时连地头虫都摸不清的事,他们也能如数家珍的一一道来。十多年后,想不到我终于从一个人手上接过一张印着「Lonely Planet」标志的作者名片了,而眼前这人是个比我年轻得多的女子,一个香港女子,她叫做邹颂华。
邹颂华(邹╱梁文道(梁)
梁:先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成为Lonely Planet的作者的?
邹:我念大学时已用Lonely Planet,做他们的作者纯是机缘巧合。我辞了当年一份工作之后,想去阿塞拜疆旅行,但这国家的旅游资料不多,唯有在互联网上问人。回答我疑问的人原来曾帮「Asia Over Land:Lonely Planet写作,我就答他试试无妨呀。不久有位Lonely Planet的编辑联络我,原来当时他们正在招聘住在香港、又会讲广东话的作者,他要我先交一些模板,我就用英文写了两篇游记给她,这就过了第一关。接着我要在三星期内,按着他们的风格写一个地方,我就写湾仔,这是第二关。第三关要制作地图,将我提过的湾仔景点在地图上点出来,在一张地图上将游客需要的衣食住行都画上去。他们有一个五人委员会,单数是为了方便投票。他们先阅读你的稿子,再由地图师审查你的地图,最后给你评语,犹如考试。后来他们发来电邮恭贺我,说我写得生动,虽然风格上跟Lonely Planet有少许出入,但这些技术问题很容易解决,就这样我成为他们旗下的作者。不过当上作者不一定实时有工作,因他们的指南要等排期更新,热门的地方每两年更新一次,像巴基斯坦则要五年才更新。我很幸运,两个月后就轮到香港版要更新了。但由于我是新人,故只写excursions,包括澳门、深圳和珠海,香港部分由一个资历较深的作家写。
梁:看来真得有点本事才行,你以前的工作经历是甚么?一定很有帮助吧?
邹:我本来在港大读法律,但到二年级就知道自己不喜欢这行,所以毕业之后就没考律师牌照。二千年毕业后去了绿色和平做项目干事,当时处理有毒物质、东江水和海洋倾废,觉得很好玩,去的地方是一般人去不到也不会去的。有些脏得普通游客不会去,像荷兰一些河道、广东东江、泰国和土耳其倾倒废料的海湾;有些则是很美但很远的地方,如青海哈龙冰川,这是黄河的源头,有钱都未必去得到。一开始我抱着旅行的心态。刚上班不够一周就要去广东最脏的东江塘厦,后来开始要去荷兰总部出差,天气又很冷。算过自己一年内起码有半年时间不在香港。这是点对点的旅行,出差两个礼拜回来又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