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年砍柴: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
    最早知道「十年砍柴」,是看他在博客和网络论坛里发表的评论。以大陆网络界里时事评论的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看来,「十年砍柴」的走红很不容易,却又理所当然。因为他一方面显示出了对政府架构、政策内容以及官场秩序的熟识;另一方面则笔带锋芒,针贬人物时局毫不留情;实在是全中国最优秀的评论家之一。后来我才晓得他还在别的媒体上开设专栏评述明史,结成《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与《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二卷。尤其后者不只在连载时就备受关注,出书后更实时登上畅销书榜,和「当年明月」等其他著名博客共同把过去一年变成媒体所说的「明年」(意即「属于明朝的年份」)。我特拟定十条问题,请「砍柴」兄笔谈,说说他那独特的「民间史学」。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于湖南中部一个乡村,砍柴放牛读书中长大。一九八九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才第一次离乡。毕业后进京,先后在某国有企业、某国务院机关和法制日报供职。出版有《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并在多家媒体写专栏。

    十年砍柴生于湖南一个闭塞农村,从六岁到十六岁近十年来,经常以砍柴过活,故长大后也以此笔名纪念童年生活。他成长地方的人目不识丁,基本教育源于祖宗崇拜和家族史教育,故教授历史常用浅白故事的方法。

    曾在官方媒体当政府口舌的他,在网络上发现属于自己的空间,自此成为了他的写作平台。他平时看历史和社会学的书,同时做点读书笔记,也在报章撰写约千字的时评或随笔。

    梁文道(梁)/十年砍柴(十)

    梁:你的经历看来十分丰富,你是怎么走上写作这条路的呢?「十年砍柴」这个笔名可有甚么典故?

    十:因为写作是我生存的最佳方式。我是在湖南中部一个闭塞的农村长大,读书是唯的出路。后来因机缘来到北京,辗转做了法制日报的记者,这个职业就是靠写作谋生的。但是你知道,在大陆的官方媒体里从事新闻工作,更多的是宣传,写一些自己看上去也觉得生厌的文字,完全为了稻粱谋。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二 OO二年我才开始接触网络,发现世上还有一个地方,写作的状态相对自由,可以真实地表达。于是就开始上网,随随便便起了个网名,纪念当年在老家砍柴的日子 ─确实差不多十年,从六岁到十六岁。没想到网络的写作,无意插柳柳成荫,后来有了点影响,非职务写作就用这个名字了,再换一个名划不来,无非是个标志而已。看上去这名字不那么正经,可网络诞生前,平江不肖生、兰陵笑笑生照样也作为笔名使用。

    梁:你在网络上成名,你觉得这是个怎么样的发表空间,和传统纸媒有甚么不同?

    十:我最初在自己供职的媒体上写作,完全是职务行为,几乎说的不是自己的话,在此之前在政府机关给领导写讲话,更是捉刀。网络的写作全是个人化的写作。我从供职的官方媒体到网络,这是第一次转变;后来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纸媒约我写时评和文化类专栏,算是从网络再回到传统媒体。当然,这次眼里的山水,和第一阶段眼里的山水不一样了。是网络解放了我的写作状态,没有网络,恐怕终此一生在写奉旨文章。

    梁:我最初以为你写的多是时事评论,后来才晓得你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创作。你觉得时事评论和你的历史书写有什么关系吗?

    十:余英时先生说过:「史学和时代有一种很明确的动态的关系。而这个关系的建立,就要看史学家对于他的时代有没有感受,有没有深入进去,是不是时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简介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目录 > 十年砍柴: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