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贾樟柯:记忆里的集体
题,你就看得懂。当然现在文盲已经很少了,这个人道的理由也消失了。但电影很直观,有很多超越语言的东西。譬如说我到庙街逛的时候,看到一些摆摊的人,他晚上拿着一个饭盒在吃,我觉得只拍他吃饭就能说明他生存的状态,不用说很多话就让人明白了,这是电影的优势。但从结构上来说,这部电影则是一个故事接力。譬如说这个人谈五十年代、那个人可以谈六十年代、另外一个人就谈七十年代。电影是分裂的,要用一个接力的方法把不同的人串成一个大的主线去诠释。书就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人都可以从他自己开始讲,它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东西。而且,拍完电影之后你会觉得还不够,有些东西是电影没拍到的。例如一位女工程师,我第一次见她就发现她整个人的仪表非常的精致,你能看到她对自己的尊重。可能她也下岗了,也没工作了,而且衣服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但是她很整洁,而且你能感受到她仍然保持一种优雅。果然,她聊到自己最难忘的就是八十年代去了一趟意大利学技术,是她整个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个回忆。而且还跟我们说她是怎样到了深圳,然后先接受一个出国教育,然后来到香港,再怎样在香港坐飞机去。你会从她的外表发现她对过去生活细节上的保留,她有很多照片、深圳签发的护照、当时的饭票。我当时就有一种冲动想写下来,而这部分是电影没有拍到的。

    梁:这个计划的观众和读者的反应怎么样?特别是有那个年代生活记忆的人,和没有这些经历的年青人。

    贾:我觉得年青人的反应特别有意思。电影放完之后,就来了一个很年青的记者,他一坐下就跟我说:「导演,我觉得你的电影拍得很烂。」我吓一跳,说「是嘛,对不起,这个电影没拍好。」然后他说,「我告诉你,我就是在这么一个厂长大的,我父母就是在我上初中后就没有工作了。但是我告诉你,我们的家庭非常快乐。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做饭,各家做了不同的菜互相送,我们生活得非常快乐,你为甚么把这个电影拍得好像我们很苦难、很灰暗?」我就说,你真的确认你们很快乐吗?我接触过很多母亲,她们都有一个共识,自身受到的压力是绝对不告诉孩子。他们要尽量制造快乐,每天哭就没法生活了,一定要有很多快乐的方法。子女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了你父母经历过的困难。还有一个女孩子却从头哭到尾。交流时间她第一个举手,说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厂长大的,她的父母生活得很不容易。可见这里有一个认同不认同的问题,所以对于这个电影的态度是非常极端的,就算有经历的人也一样。有人非常认同,觉得我们经历过的生活终于有一本书或是电影讲出来了。也有些人会站出来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把我们工人的奉献精神都拍出来了,我感谢导演你对我们的理解!」。另外也有一些会说,我们的青春就这样子失去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简介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目录 > 贾樟柯:记忆里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