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国志》(二)
第三节《三国志》(二)
quot;仁德quot;之人·刘备的轨迹(1)
——论领导者的条件
在《三国志》主人公刘备的足迹中,的确有许多故事,足以使人想见刘备其人的人性,给人以丰富的启发。和关、张的quot;桃园结义quot;,对孔明的quot;三顾茅庐quot;,晚年和东吴交战大败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离开刘备的个性,不可能出现的。
通常,刘备被称为quot;仁德quot;之人。但在战乱之世的领导者重要条件之一的军事才能方面,他并无可观之点,只能说他是一般的才能。实际上,刘备固然在三十年当中,经过许多战役,可以说是个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之将,但在他得到孔明之前,并未取得像样的战果。他之所以能成为蜀帝,成为三国时期的一方之雄,是因为他作为领导者还兼有特别显著的quot;德quot;。
许多史书上,说刘备quot;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有英雄之器。quot;①(《三国志四》,守屋详、竹内良雄译,德间书房版)这就是说他人物风格的高洁和阔达,能使人联想起汉高祖来。在战斗攻防这类智谋方面,他虽远不如曹操,但在作为领导者非常重要的包容力、重诚实、守信义等等人性方面,可以说刘备是本时期首屈一指的德高之士。这点,从刘、关、张、孔明、赵云等蜀君臣亲密无间,胜过手足的情谊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①此处系改用我国陈寿《三国志》的原文。
《三国志》之所以不单只是作为战斗攻防的戏剧,而且,即使在今天,它仍作为人的戏剧,充分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就在于刘备处战乱之世,与其臣下难能可贵的深厚的个人情谊。产生蜀军这种独特的结义式的纽带,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刘备既是个极其守quot;信义quot;的人,同时又是个非常讲quot;情谊quot;的人。
最足以说明刘备深厚quot;情谊quot;的事例,恐怕要算是那场为关羽报仇的大战了。终生的结拜弟兄关羽被东吴谋杀之后,刘备不听部下的一切反对,出兵伐吴,众所周知,这次战役刘备的军队大败,西蜀濒于危殆。从这种意义说,这次战争是刘备晚年致命的失败,其结果,会招致西蜀的灭亡。所以对刘备领导能力的薄弱,即使受到后人的严厉批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这种领导上的幼稚与愚蠢,经常出现在刘备这个将军身上,这就是使他复兴汉室的远大理想变得半途而废的最主要原因。这不能不说是刘备个人的致命缺点。
但是,这次发兵讨吴虽从军事常识说难以理解,然而,如果从刘备的心情来说,那么这是他不能把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的仇置而不顾的、一种quot;情谊quot;的直接喷射。如果不考虑这点,那只能意味着quot;信义quot;的死亡。将人世上最可贵的quot;信quot;、quot;义quot;弃而不顾去求得胜利,这种做法真的能存在吗?
……这次事件是好是坏姑且不论,总之对于刘备说来,这是一个绝不肯做这样策谋和打算的人,是一心以quot;信quot;、quot;义quot;为重的感情喷射。在这点上,又可以使人领略他那对人所具有的绝大吸引力的纯粹生命。对于孔明、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与之志同道合的人来说,恐怕正是把这点看成是主君的美德,而寄以绝大信赖的吧。
作为人的至情直接流露和作为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刘备往往缺少这两者的平衡,从而每次招来不幸。和这次倾全蜀之力为关羽进行报仇的作战一样,刘备的这种quot;情谊quot;、quot;仁德quot;造成灾祸的事例还有许多。当他被曹操的军队打败,在千里的路上退却时,刘备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