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量体裁衣--论人生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比皆是,包括十多年前的清华大学。他们的专业设置,非常可恶地单一、灰色,没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他们的校园文化,由于专业设置的单调,必然比较单一偏向、缺少丰富性。大学本来是传播知识、培育思想、培植价值观念、激发自由精神的圣殿,院系分割把大学应有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传统也系统地分割了。即使幸存的一些quot;综合性大学quot;,也遭到严重的肢解,北大失去了艺术、新闻出版等人文学科……清华、北航则纯粹变成了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
摇啊摇,摇到外婆的工程学院--至于一个知识分子所必须具有的人文精神、思想创新、批判意识、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文明探索……这些东西,在整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从政府的角度,被有意识、有系统地扭曲、扼杀和泯灭了。
毛泽东在文革中曾经说:quot;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理工科大学。quot;大学居然quot;还是quot;要办的,而且quot;主要指的是quot;理工科大学!毛主席啊毛主席,你老人家到了晚年,是多么地那个。搞得中国大学在今日的世界上,是如此地这个。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社会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大学和学院--假如不是所有大学的话--都在努力改变单一科目的状况。清华开设了新闻、管理、中文、美术这样的学院,北大增加了艺术、广告、医学、出版这样的专业(我本人就是1983年进入北大的第一批艺术教师呢!)。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拥有了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科!而中央音乐学院,我的母校,也开设了音乐师范、电子音乐,音乐治疗等专业,来满足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顺便说一句,我多么希望音乐学院有一天会并入北大,让艺术灵魂和思想精华在燕园上空碰撞、升华、闪光、燃烧。
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校园文化多样化,使大学生在校园里寻求全面发展的时代已经激情降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以及上述教育革新必然会带来的个性化发展,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春天,是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国的大学正在迅速地变化。但可以想象,一种积淀了几十年的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里成长起来的今日的大学领导者们,是很难在短短的时间内,使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彻底改观的。中国社会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但许多大学校园的自由精神,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预热,才能潜入青春的灵魂深处,激荡起精神欢乐的涟漪,吹皱你心中向往大海的一池春水!
你的烦恼,实际是一种quot;文化冲突quot;--校园文化的相对滞后与落后(校园文化的quot;先进性quot;到底该如何体现?我想也是十六大以后中国大学领导者们应该思考和落实的问题吧!),与你天性里的梦想和后天形成的爱好发生碰撞,产生了一个小环境里面的quot;文化冲突quot;。
这个文化冲突的本质,是你突然发现本来梦中的大学生活,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你对于个性发展的需要、不能帮助你向着你本能所引导的那种人生方向前进、更难以满足你精神深处对于奋斗价值、生命意义、精神、思想、个性等方面自由发展、寻求人生独特定位、未来职业目标等一系列的渴望与追求……
海客谈瀛洲,烟波浩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未来的无限可能与现实的无形束缚,必将在年轻的心里,产生强烈冲突。
你的前途在哪里?你的道路如何走?你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投入一个怎样的青春战场?你应该如何根据现实可能,以最大的智慧,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尽最大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之梦?
这里是我提议的解决你的困境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