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的远征之旅
    <span class="center">唐振文(中国驻印军通讯团士兵)

    1927年4月我出生在毕节。毕节地属贵阳,是川滇黔三省交汇处,黔西北的大门,这本是一座僻静、古朴的小城。但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也打破了这偏远小城的宁静。涌向大西南的仁人志士、四面八方流亡来毕节的难民,用字字血泪控诉着日寇的罪行,而一首首充满力量的抗日歌曲,更唱得我们这些少年娃娃心潮澎湃。从《热血歌》、《黄水谣》到《保卫大西南》、《八百壮士》……首首我都唱得热泪盈眶,也正是在这歌声的感召里,我这个15岁的少年踏上了从军的道路。

    1942年,我从毕节一小毕业。暑期,恰逢军政部通讯兵三团军士训练大队来毕节招收无线电报务员,我就报名了。而这次招收,也开了毕节招学生当兵的先河。我们先到贵阳受训,毕节离贵阳两百多公里,全靠步行,在那里集训了三个月后,就开赴了昆明。到了昆明,我们与来自四川隆昌的通六团合编,以通六团军官为基干,整编为独立通三营。随后,从巫家坝机场起飞,空运印度,编入中国驻印军。

    从印度汀江下飞机,先坐火车,后换乘轮船,再上火车,历时几天于1942年的11月到达了位于印度腹地的兰姆伽军事训练基地。

    抗战时期的兵源是以壮丁为主,大多数都是文盲,而我们通讯三营全是学生兵合编而成。学生当兵在当时是新鲜事,所以,我们在军中也颇受欢迎。毕竟,有知识有文化就是一种力量。当时,我们的一个排长,成都军校17期毕业生,就把一个英国人在香港陷落后写的歌《再会吧,香港》改名为《再会吧,祖国》,重新填词在军营中教唱。

    歌词这样写道:“再会吧,祖国/您已是民主国的营房/反侵略的战场/看吧,/侵略者的烽火已经烧遍了太平洋/别留恋/图一时的安康/疏忽了对敌人的提防/地莫分东西南/色莫分棕黄白/人人扛起枪/朝着共同的敌人击发/用我们的手创造民主的中国/用我们的手创造自由的中国/再会吧,祖国/再会吧,祖国/再会吧,祖国!”

    这歌在异国的军营里像是插上了翅膀,迅速地流行起来。那里面传递出一种誓死捍卫国家的忠贞,正表达出我们每一个战士的心愿。虽然时间过去了60多年,但这歌词我还记忆犹新。

    在兰姆伽基地整训是极其辛苦的。那里天气炎热,地面温度起码50-60度,我们就地卧式听讲,头上带着钢盔,有时里面还钻进一只臭虫吸血,几分钟下来这害虫就成了一粒充满人血的怪物,不会爬了。在那里,我们穿厚厚的毛袜隔潮,可雨季那种附在植物叶子上的蚂蟥照样能隔着毛袜吸出血来。这种蚂蟥能伸长它的身体数倍,左右摇摆着找人,一靠近衣裤就立马吸附在人的身上,简直太精了!蚊子更是成群结队,个子大,嘴巴长,卡其布都能叮透了来吸血。站岗的时候必须先搽防蚊油,头上戴防蚊罩才能上岗。而晚上睡觉的时候,蚊帐不留帐门,毯子更是得把帐脚压好,要不那还了得。虽然条件恶劣,但每当唱起《再会吧,祖国》,我们也觉得值。

    我在兰姆伽,开始在通讯连学发报,后来调去喂骡马、当马夫、当炮兵,再后来到了野战医院干医务工作。我们第一野战医院在雷多地区驻扎了约两年的时间,先后搬迁过三个营地,第一个离雷多镇约几公里。当时,所有的中美部队都在史迪威公路沿线,于是盟军营地都以公路的里程为准来命名,如我们医院的的第二个营地就叫23码。

    在第一个营地里,医院自办了“看护训练班”,我参与了培训,负责管三个帐篷。帐篷里住的都是抗击日寇而受伤的病员,照顾他们是我应尽的职责,为他们端屎端尿,也没有什么怨言,但对危重伤员的抢救,却是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简介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目录 > 我的远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