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在兰姆伽的日子
    <span class="center">黄书泽(中国驻印军技术兵教育团二营五连)

    如今,我已年过八旬,兰姆伽对我来说已经很遥远,那是60多年前的记忆,怕是模糊了。驻印军的生活,只有短短的七个月,我到了前线,却连硝烟也没闻到就下了战场。如今当风风雨雨都尘埃落定的时候,兰姆伽也在我昏花的老眼里透出了几分清晰的轮廓,毕竟那是我难忘的青春岁月……

    我清楚地记得,1944年11月4日,我这个20岁的小伙子从重庆教三团出发,乘坐10轮大卡在沿途夹道送别人群的掌声、欢呼声中,向成都新津机场进发。在机场凛冽的寒风中等了两天,终于飞赴印缅战区,这个令人满怀憧憬的地方。

    在兰姆伽,我被编在技术兵教育团二营五连。我们五连是清一色的学生兵,主要学习驾驶技术。美国人当时在兰姆伽开设了许多军事技术学校,比如战车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我进的就是汽车学校。学校采取分期培训、考试合格准予毕业的形式。

    我已经记不得我是哪期的,但当时胸前的编号我还清楚记得是MtR2504。每连设一名美军少校教官、一名中国少校翻译官、四名美军军士。每辆军车上有四名学员、一名助教(由驾驶学校中国班长担任),轮流学习驾驶,军士们负责实地指导。

    我们当时的学习很紧张,我记得刚到兰姆伽的时候,还通过332的军邮给家里写了信,而进入汽车学校后就根本无暇写信了。学校里的课程安排很紧凑,主要分成两大版块——看影像教学片和实地操作训练。影像教学片主要教授汽车驾驶原理,内容丰富而且跟实战紧密联系。如在原地驾驶、倒车、换挡等基本技术的演示中都加入了贴近战时的内容,而像战时受伤的处理、战时紧急故障的排查等都是专门的教学单元。整个教学内容让人感觉非常实用。

    上课的时候,美国教官讲的东西很少,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图象。只是到重点的时候,他会站出来说几句,那个时候,就特别有意思了。宽大的操场上,是分声部的大合唱。电影荧幕上的英文原声,美国教官重点强调的内容,翻译官的中文说明,赶趟似地一个追着一个,热闹得让你反倒有点听不清楚。有时大家就在下面起起哄,既消了点瞌睡,又轻松了。

    美国教官虽然讲得很少,但却很精当,而且常常透着点风趣。记得有一次,我们看的内容有关修车,教官开了一辆GMC到场地上来。突然车停了,教官一副焦急的样子,拿着榔头、斧子就下了车,迅速地掀开引擎盖子,就是一阵乒乒乓乓地乱敲。他通过翻译问我们,“我这是在干什么?”我们齐声说:“修车。”他接着又问,“这样做对吗?”我们当然说,“NO,NO!”他听了很沮丧,靠在车旁,用手敲了敲脑袋,又问,“我这是在干什么?”我们说,“想办法。”他摆了摆手,狡黠地笑着说,“NO,NO,我在想老婆。”于是,我们哄堂大笑。下午,那种40多度高温炙烤下昏昏欲睡的感觉顿然全无。所有人都集中了精力,看他下面的操作表演,很有点寓教于乐的感觉。

    我们的训练场地很大,大概分10到20个左右的小训练区,每个区域进行不同的专项训练。比如,在平整的地上进行原地驾驶的训练;在画有“8”型图示的路段上,进行不换挡的行进中驾驶;在有坑洼的沼泽地形中进行越野训练。总之,每天就专门练一项技术。这种战地式的强化训练,对快速提高技术是很有帮助的。

    但在强化训练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人老掌握不了动作,像倒车老碰到标杆,换错挡等。美国军士只会很恼火地说,“Oh,MY GOD!”或者,再严厉点,用生硬的中文说,“你别来了,当火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简介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目录 > 在兰姆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