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魔鬼的羽毛》——绕过塞拉利昂和伊拉克的犯罪
内部,他们仍不懈地研发如何更有效更精准地一击杀掉更多人,刹车来自社会这一面,尤其是人的意识、人的认知、人的所谓觉醒。

    不打仗、不要再发动战争,与其说是发现战争并不是(如政客、如一堆直接利益相关者、如克劳塞维兹这种过时的理论者宣称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倒不如说是逐步认清战争无可抵偿的破坏力量。战争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场足球赛(倒是足球赛有可能引爆成为战争),由双方穿制服的那几个人在某个封闭的场域里你死我活,我们是隔离、伤害不及于身的观众。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彻彻底底地戳破了这个神话,在这场事实证明人类根本无力控制(从武器杀伤力到人心)的不幸战争中,平民直接死亡的人数数倍于制服军人,人命超过了一亿条,其中最多是欧洲人。

    但毁灭的不止人命,就像小说中从前线只受伤没送命归来的阿克兰,以及肉身看起来完全无恙的老白。这里,我们无法也不愿比较to be or not to be这两种悲剧哪个比较严重,而是你得真诚不欺地、全面地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在渥特丝这部小说中,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物是心理医生,有点奇怪地多达三人,而且接力赛也似的一棒交一棒贯穿全书(以至于书写形式有点像小兔子电池广告)。史实告诉我们,心理学的成形、大兴到泛滥,正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既迫切地得持续追踪并帮助满地都是阿克兰和老白这样的人,同时和彼时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思维形式做的一样,不可置信地得尝试解释并回答人类历史何以会疯成这样子。

    心理学,对象是活人而不是死人,或至少是人还活着时的心理状态,比方说希特勒的最后一星期。

    已经打不起的战争

    对英国人而言,二次大战的英雄是丘吉尔,但有点像中国曲突徙薪的老成语故事,我以为真正的智者是罗素。

    罗素是彼时反对英国介入战争的人,他英勇地(想想彼时高亢入云的国族气氛这得非常英勇)指出来,战争摧毁太多珍贵的东西了,不止生命和建物,还有人心这最困难的部分——它摧毁了价值,摧毁了道德,摧毁了人的基本信念;战争让所有这一切全变得可笑而且危险,人在其间就连最简单最自发的善良、同情和正直都负荷不起。人被迫残酷,而且是建立在虚无不信、难以回头的残酷,不止那些拎枪上阵杀戮的人如此,是一整代历经战火的所有人如此,这就是返祖的野蛮和黑暗历史了。由此,罗素甚至极富争议地主张英国不抵抗,奴隶比战争强——

    我们说,“冷战”的不战不和僵在那儿,其中包括一个“技术性”的原因,那就是核武,核武的毁灭性有两部分,一是瞬间的巨大杀人力量,另一是它所造成人难以清涤、大自然难以自愈的放射性污染,但罗素的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看对方向不躲闪不自欺,这两种我们承受不起的伤害早已是事实不待核武的发明,人类老早就该知道自己打不起战争了。日后德累斯顿的大轰炸使用的就完全是传统黄色炸药,同样天火焚城般只一个晚上就让这个易北河上的美丽古城几乎无一生命存活(只除了彼时战俘身份的小说家冯内古特几个人,他们因为工作于地底深处的屠宰场戏剧性逃过此劫,这个一觉醒来走出地面发现自己置身世界末日般死城的恐怖经验,让他写成了《五号屠场》一书,而且梦魇终身不去);而战争所造成的人心永久污染,说残忍点,死去的人数可在一个世代廿年内补生回来,愿意的话一座城市可在十年内重建如新像鹿特丹那样,但对于阿克兰和老白这样的人而言,却是人活多久战争就跟着他多久。我们还要不要再想下去,人的价值信念,人的道德,人的文明成果,我们得耗用多少时间才能修复它重建它呢?比较正确的估量是,我们最好相信,其间有某些东西我们是永久地毁坏它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简介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目录 > 《魔鬼的羽毛》——绕过塞拉利昂和伊拉克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