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黑风》——第五天,只有黑色风暴,没有雨水的日子
遗漏的超级大共识吗?它是霍皮人不可变异、不容侵犯、不允许比较更遑论替换的绝对价值永恒价值吗?有谁能代表所有长相、心思、现实经验各异的霍皮人做出如此铿锵有声的判决呢?如果风车所带来的立即性利益更大更迫切(比方说在某种干旱到真的渴死人的非常时日里),或挑战此一霍皮人传统价值的,是比风车更美好更实在的幸福之物及其保证时,原先的价值共识有没有可能因此被挤落到价值序列的下一顺位,从而成为可牺牲或可局部性妥协修改的呢,正如同我们自身社会的某些神圣价值(如中国的伦常、如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诫律)也曾经在时间流淌声中改头换面乃至于整体崩解一样?

    我想,这不至于只是全然无聊的、纯属找碴的追问而已,这里,真实关系着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认定的人们持续对话的可能真相及其根源(我们除了分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部族而外,是否也共享一个“人”的素朴身份?也暧昧但确实地共有某些通则性的所谓人性价值?),也多少逼问了今天这些身处边缘位置的诸多弱势异族社群(如霍皮人、纳瓦霍人,如我们台湾的原住民)的两难处境及其可能抉择。

    马林诺夫斯基的调查报告

    这里,我们先借用功能学派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的看法,这是他昔日在美拉尼西亚社群(位于大洋洲、新几内亚东北的特罗布里恩群岛上)的田野工作成果,他据此写成了一本薄薄的人类学名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书中,马林诺夫斯基正面攻打学界(很长一段时日人类学并未独立成一门科学,因此只能如此泛称)一则长达数百年迷思,那就是:“野蛮人——据说是有资格的人类学家们当今的判定——对传统和习俗怀着深深的敬畏,并且无意识地服从其命令。由于‘精神的惰性’,再加上对公众舆论或超自然惩罚的畏惧;或者还由于一种‘无所不在的群体感’(如果不是群体本能的话),他‘奴隶般地’‘不知不觉地’‘本能地’服从传统和习俗……‘这些束缚是被他(野蛮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来接受,他从来不想挣脱它们’……‘当然,这样的社会有其自身的习俗,其成员毫无疑问地感到这些习俗具有束缚力量,但是,如果我们所谓的法律是指独立于个人亲朋纽带之外的权威所强制的一系列规则,那么这种制度与其社会组织是不兼容的。’……‘一般地说,比起我们的成文法典来,人们更愿意服从习俗惯例的不成文法,更确切地说,是自动地去服从。’”

    在马林诺夫斯基这段话语中,其间双括号的引文系他采撷自各个不同著名学者的讲法,由此串接成一幅至少到一九二六年当时对所谓“野蛮人”或“野蛮人社会”的普遍基本图像——那是个被超自然力量和传统习俗所密不透风统治的永恒静态社会,人们奴隶到连犯罪的念头都被连根剥除了,因此,这样的社会完全生不出法律概念,也不需要。

    而这样的图像,便非常容易而且实际上召引了进一步的蛮横想法和作为,那就是得有外力进入到这样的社会之中,为他们带来法律的概念,为他们立法并施加统治,就跟《圣经·旧约》中上帝强力介入并颁布律法意思一样,是一种面恶心善的拯救作为,这是善良的帝国主义者的天职和负担,就跟小说家吉卜林讲的那样。

    然而,实际到达现场,和“野蛮”的美拉尼西亚人们日日相处的马林诺夫斯基却发现这些并非事实——美拉尼西亚人既没特别驯服如白痴,当然也没特别刁滑,而是基本上和你我并没太两样:“只要不损害声望,或者预期中不会失去所得,任何时候,土著人只要能逃避义务,他们都会去做的,确切地说,都会像文明的商人乐于做的那样去做。……在交易中始终存在着障碍,存在着相当多的抱怨和指责,而且很少人对他的合作伙伴完全满意。但是,总的来说,他继续这种合作关系,而且每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简介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目录 > 《黑风》——第五天,只有黑色风暴,没有雨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