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餐桌上发现的商机
弟满怀“希望”,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时候,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当地的农民开始认识到养鹌鹑是个发家致富的有效方法,于是,许多人来找刘永好兄弟要求帮忙。

    3.平息风波:给养鹌鹑热潮“退烧”

    刘永好兄弟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兑现了当初对县委书记的承诺。他们把自己养殖鹌鹑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其他的养殖专业户。古家村家家养起了鹌鹑。其他村庄见养鹌鹑合算,也养了起来。后来传染了整个公社都养鹌鹑。一传十、十传百,养鹌鹑能赚钱的信息不胫而飞,快速蔓延到整个新津县将近三分之一的农户成了养殖专业户,新津县的养殖专业户小兵团作战,用刘氏兄弟的饲料和农具,在孵化率、产蛋率和饲料转换率三项技术指标上都比刘氏兄弟高出2%到3%。

    全县高峰时期养了1000万只,饲养量比号称世界养鹌大国的德、法、日还要大!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鹌鹑大王和世界鹌鹑蛋大王。那阵子,外地人只要一进入新津县城,就会听到“叽叽呱呱”的鹌鹑王国大合唱。

    但是,最大的危机往往隐藏在最辉煌的时刻。就在新津县的百姓争先恐后饲养鹌鹑、鹌鹑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刘氏四兄弟开始思考起市场容量的问题。任何市场都是有限的。市场容量达到饱和状态后,投入越多,损失也就会越大。如果养殖鹌鹑的农户不断攀升,市场容量总有一天会达到饱和。而到时候,养殖鹌鹑的农户将承受巨大的损失。

    兄弟四人为此专门召开会议。其实作为当时新津县鹌鹑养殖的种源地和饲料供应地,育新养殖场本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大捞一笔巨资,至于以后农户将遭受的损失,本来与他们也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四兄弟想到了父母对他们反复的教导:做人要有良心。如果当初创业时没有新津县农民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他们走不到今天,更不会成为千万富翁。饮水当思源,在道德和责任感的双重驱使之下,四兄弟当即印发几十万张《告全县人民书》,告诉农民兄弟不要继续炒作鹌鹑,否则将会倾家荡产。

    但是,贫穷已久的农民对于财富的渴望太强烈了。广告发出去之后,很少有人听从他们的劝告。甚至有人讽刺说,刘永好兄弟只是想自己发财,不愿意看到别人也致富。误解、流言一时四起,四兄弟陷入苦恼之中。

    为了平息这些流言,更为了压下这场由鹌鹑引起的泡沫危机,刘永好兄弟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思前想后,在家禽养殖和饲料方面,不愿和身边的农民兄弟短兵相接,以免两败俱伤。

    最后刘永好兄弟郑重作出了一个不可理喻的决定:率先将育新养殖场的十万只鹌鹑全部杀死,宣布以后将不再养殖,给“养鹌鹑”的热潮“退烧”。刘永好兄弟的举动在当时无疑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长期以来,他们是新津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是产业的带头人,在当地农民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新津的百姓终于明白了刘氏兄弟的良苦用心,经过共同的努力,这座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终于逐渐熄灭了。

    在这次平息鹌鹑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刘氏兄弟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他们却用自己的良心赢得宝贵的无形的资产——信誉。良好的信誉打造企业过硬的品牌,成为他们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筹码。而自觉地社会责任的意识则一直延续下来,即使是在刘永好兄弟“分家”之后,也依旧成为刘氏兄弟企业不容置疑的使命。

    一下子杀掉十万只鹌鹑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好在从1982年到1988年的时间里,通过养鹌鹑的刘永好兄弟已完成了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净资产已经从1000元发展到1000万元。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当时的市场形势,他们将产品升级,转战猪饲料市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简介 >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目录 > 餐桌上发现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