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章 陇东红军的各项制度建设
六军第二团成立后于1933年舂在照金苏区开办了随营学校。后来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南下渭华失败,随营学校也随之解体。

    后来,随着陕甘边南梁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武装力量的深入发展,在“扩红”运动中,广大的贫苦农民参加红军。使红军部队迅速扩大,但他们的军事知识较差,急待训练,加之部队迫切需要党政工作的干部,“干部人才缺乏得很。”①鉴于此种情况,陕甘边党和红军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制定了一些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成立红军干部学校,培养干部。

    第二,信任政治上清楚的知识分子,分配适当的工作,并注意予以培养。

    第三,开办列宁小学,并在学校开设军事课。

    1934年10月,根据刘志丹的提议,红色政权在南梁荔园堡创办了红军干部学校,校长由刘志丹兼任,政委由习仲勋兼任,吴岱峰任军事主任,主持日常工作,马文瑞。蔡子伟等兼任教员,学校主要培养来自部队中下级干部,还有少量地方干部。教学内容主要有政治、军事、文化和政权建设。政治课包括“工农红军”、“党的基础知识”、“土地革命政策”、“党的‘六大’决定(十大纲领、革命性质等)”。军事课包括“制式教练”、“基本动作”、“尖兵活动”、“游击战术”等。刘志丹亲自担任军事课教学工作。文化课因为学员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上以扫育为主。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红军干部学校改名为党政干部学校,培养对象除来自红军外,还有少量地方干部。校址迁到了豹子川的张家岔。

    张家岔,位于豹子川河源头的两条溪流交汇之处。这里古木参天,荒无人烟。山根下有五孔废窑洞作校址,又发动学员自己动手开挖了一些新窑洞,用本柴制成门窗,土炕作为就寝和讨论场所,因陋就简,开始进行艰苦的教学工作。

    刘志丹同志在教学中注重以身作作则,言传身教。有一次,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经过党政干部学校的操场时,刘志丹正带领学员上军事课。他立即喊了一声“立正”口令,并向习仲勋敬礼报告,请习仲勋检查工作。出于当时习仲勋年龄较轻,向来把刘志丹当成上级领导来尊敬,这突如其来的场面使他一时手足无措。刘志丹认真地说:“你是政府主席,向你敬礼报告体现了红军对自己政府的尊重。如果我们自己的政府,自己都不尊重,还有谁会尊重这个政府呢?”刘志丹的模范言行,绐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使学员深刻地领会到增强组织观念和正确处理军政关系的重要性,这种事被传为佳话,在边区广为流传。

    当时,红军干部学校,既无正规的教室和教学设备,学员也无象样的学习用品,每人只发给一支铅笔和几张粗糙的麻纸,窑洞门前的空地也就成了课堂,架块黑板就开始上课,教员边讲边写,学员席地而坐,边听边记。就这样学习着革命的理论和军事技术知识,造就管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学员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和清贫。一“三餐顿顿是糜子米饭,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蔬菜也很难见到,偶尔吃到一点羊肉,就算改善生活。然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无论是校长还是工作人员,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人人认真教学,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党政干部学校办了两期培训班,前后培训红军干部200余人,还附带培训了10余名县长和10余名司号员。这些学员毕业后,多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成为红军部队的骨干人员,有力地推动了红军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后来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们不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长为卓越的红军指挥员。

    后来在1935年7月,随着红二十六军主力北上陕北作战,陕甘边党政干部学校迁至延川县永坪镇,易名为西北红军干部学校,校长吴岱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陇东老区红军史简介 >陇东老区红军史目录 > 第八章 陇东红军的各项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