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陇东红军的各项制度建设
的经验,从而形成了陕甘边红军独特的反“围剿”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概括起来说,这些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红军必须依托根据地作战,充分发挥根据地地理、社会和群众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弥补武装装备和兵力的不足,使红军由劣势变为优势,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第二,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地歼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
第三,根据地不宜仅选一块,应同时建立数个根据地。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互相支援,同时也能扩大红军的作战区域,使红军有广大的周旋余地,有利于粉碎敌人的“围剿”,有利于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第四,红军作战方式以带游击特色的运动战为主,辅之以游击战,实行歼灭战的指导方针
第五,在反“围剿”作战中,红军针对敌军“围剿”部署的特点,或诱敌敌深入,或迂回外线,纵横驰骋于无堡垒的地带,抓住战机,打击和歼灭疲惫虚弱之敌,使敌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和不利的境地。
第六,主力红军的大部担负外线机动作战的任务,地方红军和部分主力红军担负内线作战的任务,掩护群众,坚壁清野,保护根据地党政机关的安全。
由于陕甘边红军实行了上述正确的战略战术,这样就保证了红军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的主动权。在当时,从总的情况来看,尽管红二十六军在反“围剿”作战中的兵力仅仅是敌军兵力的二十分之一,敞我力量众寡悬殊,但红二十六军总是能掌握战场主动权,甚至能在毛沟门战斗、西华池战斗等一系列作战行动中,一次歼灭大于自己兵力的敌军,使敌军闻风丧胆。
红二十六军及地方红军游击队之所以能取得十分辉煌的战绩,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保存自己、待机破敌的原则,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灵活机动、避实击虚、奇袭速决的特点。毛泽东同志在淡到如何以小部队打破强大敌人的“围剿”时指出,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红二十六军实际上坚持了这一原则并针对敌人的清剿方针,逐步总结了切合实际,符合这一原则的战略指导方针。
毛泽东指出,游击队的会走,正是其特点。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的方法。红二十六军及地方红军游击队利用陕甘边桥山山脉层峦叠嶂、沟深林密的有利地形,往返穿插,时东时西,忽南忽北,使敌军难以掌握红军的行动规律,无法形成对红军主力的围追堵截。但是,红军的走不是消极的,条件对我有利时,就抓住战机,歼敌一部后又走,使敌军无法捕捉红军的行踪。红军正是用这种走中抓住时机就打,打了又立即走的方法,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
毛泽东讲过,根据情况灵活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是游击队的重要方法。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的第一阶段,红二十六军主力集中活动。这时敌人的封锁线尚未完全筑成,加之指挥不统一,行动不协调,担任驻剿任务的敌军往往滞留一地,坐等红军就范;担任追剿任务的敌军则孤军追击。而红军则集中行动,以大踏步的进退,拖着敌追击部队,趁其疲惫、麻痹之际,利用有利地形给敌以沉重打击,创造了西华池战斗以弱胜强的战例。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第二阶段,敌军在陕甘边根据地之间的各点线上筑成了密织如网的封锁线,红军大部队反而难以活动。高凤坡战斗中红军作战陷于被动,原因就在于此。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刘志丹同志确定红三团和骑兵团分散活动的方针,这既便于在敌后机动穿插,又保持了一定的作战能力。红军分散活动一段时间后,又按预定的时间、地点集中。总结经验,布置新的任务。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刘志丹又采取了集中兵力为主,分散兵力为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