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一章 二、六军团作转移——共同北上
    八千里路大回旋

    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西征,于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县的木黄,和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以后,转战在湘鄂川黔边地区。经过一年的艰苦转战,到1935年10月,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一、二次“围剿”,红二、六军团也由会师时的8000人发展到21000多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东有洞庭湖,北临长江,南有澧水沅江,西北是崇山峻岭,地形条件十分不利。这一地区经济落后,封建地主独霸一方,割据一地,加上红军执行了某些过左的政策,使根据地既不能巩固,又很难向外发展。这时,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已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针对南方红军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认为有机可乘,便调集130个团的兵力、重点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鉴于前两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派遣陈诚到宜昌设立行营,统一组织指挥;在根据地四周构筑大量的碉堡工事;同时实行更为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困死红二、六军团和根据地人民。

    面对严峻的形势,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红二、六军团领导核心召开军委分会会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摆脱敌人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配合全国抗日形势,到湘黔边或黔东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当时并没有想到要过长江,更没有想到要长征到陕北去,后来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改变战略决策的。红二、六军团领导认为,这次战略转移不是流寇式的单纯军事行动,决不能搬家式地消极逃跑,要吸取中央红军长征和红六军团西征时的经验教训,行李简化,轻装前进,只要有胜利把握,就坚决勇敢地打仗,借此扩大红军,开辟新根据地。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正确的,是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的战略转移,避免了像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初期遭受的损失。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21000多英勇健儿从湖南西北的桑植出发,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

    傍晚时分,一支身背枪弹、带着绳子、拿着斧头、锯子、扛着毛竹杉杆的特殊队伍,像一条游动的长龙,借着山沟密林的掩护,快速来到湘鄂川黔根据地南边的澧水边。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大军先头部队十七师的先头团。

    夕阳斜射在江面上,一切历历在目:百把米宽的江面,水流湍急,激起团团漩涡。对岸沿江的高地上,大大小小的碉堡疏密不等地排列着,乌黑的枪眼对着江面和两岸的滩头。团领导到江边察看地形后,商定了渡江计划:

    由团长王烈率领第一营组成偷渡突击队,若愉渡不成即行强攻;同时派出侦察排继续在上下游寻找合适地点,正面过江不成时从别处偷渡。战士们匆忙地捆扎了一些筏子,挑选出30名年轻力壮水性好的战士组成了突击队,一切准备停当。

    夜幕降临,随着王团长“开始”的一声令下,“嚓嚓嚓”的脚步声随之响起,一串黑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战士们小心地将木筏、竹筏推进江中,爬上去划向对岸,有的战士干脆抱根木头游向对岸。开始还算顺利,突然,一声刺耳的枪声划破了夜空,敌军发觉了。顿时,对岸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敌军碉堡里吐出了一串串长长的火舌,在江面上形成了火网。偷渡变成了强攻,红军掩护部队一齐开火,压制敌军火力,保护渡江突击队。敌军火力由北岸移向江心,又由江心收缩到南岸,集中到了滩头阵地上。好,突击队突击成功了,后续部队接着向南岸突击。突然,对岸腾起一簇、一簇的火光,是敌军碉堡被我突击队打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便在登陆点上展开了。

    正在这时,传来了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简介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目录 > 第十一章 二、六军团作转移——共同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