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同志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这一论述,精辟而又透彻地阐明了二者的关系。

    抗大自创办之日起就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继承和发扬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广大教职学员把培养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学习的重要一课,作为检验每一个同志理论联系实际、改造世界观成果的重要标准。抗大第一期第一科的学员都是红军团以上的高级干部。他们从瓦窑堡转移到保安县城时没有校舍,就自己动手清除牛屎马粪、垃圾杂草,垒墙填坑,把老百姓作为牛栏马厩的破石窑打扫、清理干净,用石头垒起挡风墙,编条草帘作门窗,改造成简陋的校舍和课堂,为以后各期学员树立了艰苦创业的榜样。第三期开学以后,各地知识青年还是一批批接踵而来。为了解决校舍拥挤的因难,校首长号召全校教职学员自力更生开挖窑洞,建筑新校舍。十月二十二日,从校首长到全体教职学员,一千多人总动员,扛着镢头、圆锹,浩浩荡荡地开上凤凰山工地,同心协力开挖窑洞,经过半个月的突击劳动,就沿山坡挖成了一百七十五个新式窑洞,超额二十五个完成了任务。窑洞建筑得很好,有土炕、写字台,侗口安有门窗,窗户木棂糊上白纸,四壁用白灰粉刷,光线充足,冬暖夏凉,还便于防空袭。窑洞建成后,大家又动手修筑了一条三千多公尺长的盘出“抗大公路”,使上山下坡更加方便。当时,我们站在山下往上看,顺着山坡地势一层层一排排的窑洞,整整齐齐,犹如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高接云端;蜿蜒起伏的“抗大公路”宛若玉带,缠绕其间;晚上,点点灯火闪烁在凤凰山间,与夜空繁星交相辉映,好似银河落人间,把古老的延安城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姿、生气盎然。

    毛泽东同志对抗大挖窑洞作校舍的创举非常赞赏,在抗大师生开始挖窑洞时就写信鼓励大家:“听说你们建筑校舍的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我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十一月十四日下午,抗大召开了盛大的新校舍落成典礼,总结了经验,并给予一百多名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志以奖励,我也受到了物质奖励。毛泽东同志亲自参加这次落成典礼并讲了话,他指出:“在这次伟大的事业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把它总括起来说,就是能够克服困难与联系群众。”同时鼓励大家说:“你们现在已经有克服困难与联系群众的精神,只要在这个基础上,经你们的天才把它继续发扬与发挥起来,驱逐日本出中国是完全可能的。”(抗大政治部编《我们的伟大事业》第21期)事实证明,抗大师生自己动手挖窑洞,不仅解决了缺少校舍的燃眉之急,而且对全体教职学员尤其对知识青年是一次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传统教育和实际的劳动锻炼,影响十分深远。

    由于日军的频繁“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造成我抗日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抗大师生都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们当中有不少知识青年是自愿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脱离优裕的家庭生活,到烽火遍地、山穷地瘠的根据地来的。他们脱掉皮鞋穿草鞋,换下西装着戎着,和大家一样吃小米、高粱、黑豆;在反“扫荡”最困难时,甚至还靠野菜、野果、榆树皮果腹充饥,仍然心甘情愿。总校和我们第二分校以及第六、第七等分校在敌后办学时,为了解决粮食困难,都曾开展过背粮运动,从驻地翻山越岭走几十公里甚至二百公里的崎岖山道,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游击区去背粮。出发时,每人身上要背上背包、武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李志民回忆录简介 >李志民回忆录目录 >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