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 从悲观到虚无
    他的身体渐渐坏了。肺病的征兆开始出现,经常发烧。脸色也不好,发青,才四十几岁的人,已经显出了老态。也许是为了减少睡眠,他常常故意少睡觉,甚至通宵伏案,第二天上午却继续去办公。酒也越喝越多,有时候简直是放纵自己酗酒,以至他的学生见了,以为他存心要损害自己的健康。

    他的心绪也越来越坏。他在一封通信中说:“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的无治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1这里说的“个人的无治主义”,是指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在《工人绥惠略夫》中,以主人公绥惠略夫表现的一种思想,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成了单人,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2在二十年代上半叶,这样的思想在鲁迅心里日益膨胀起来。一丸二一年他翻译《工人绥惠略夫》。就对书中的主人公深表敬意,称他是“伟大”的人物。3一年以后,他更提出一个令人战傈的“散昨”论:“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的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现在讲义费已经取消,学生是得胜了,然而并没有听得有谁为那做了这次的牺牲者祝福。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就是,三贝子花园里面,有谋刺良弼和袁世凯而死的四烈士坟,其中三块墓碑,何以直到民国十一年还没有人去刻一个字。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昨’这一件事了。”4比起《摩罗诗力说》中对“撒旦”的解释,甚至比起《药》里对人血馒头的描写,这“散昨”论是阴暗得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念念不忘这个看法。许广平为了“女师大风潮”向他抱怨“群众之不可恃”,他口答说:“群众不过如此,由来久矣,将来恐怕也不过如此,”而且重提旧活:“提起牺牲,就使我记起前两三年被北大开除的冯省三。”5“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有人建议将死难者公葬于圆明园,他立刻又想起了那三块光秃秃的墓碑:“万生园[即三贝子花园]多么近,而烈士坟前三块墓碑不镌一字,更何况僻远如圆明园。”6“散胙”伪思想简直就像是埋在他心中的一颗非常灵敏的地雷,附近稍有一点震动,它就“轰”地炸开来!

    请注意他这时候的“群众”的含义。当在日本鼓吹“排众擞”的时候,他主要是指类似华老栓和坐在他店堂里的茶客那样的人物。可是,他现在说的“群众”,却是把青年学生,而且是闹风潮的学生,都包括在内。在现代中国,这样的学生正是新文化的最敏感的响应者,是陈独秀们希望造就的新知识分于的最可能的候选人。二十年来,一批又一批觉悟者和启蒙者,包括鲁迅自己,不都是从这样的学生中产生的吗?可鲁迅现在竟似乎将他们看得与华老栓没什么两样,华老栓会蘸夏瑜的血,他们也会将冯省三忘得一干二净——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看待世人的绝望的眼神,那种任什么人都不再信赖的愤激的态度,正和绥惠略夫相差无几了。

    他自己也承认。一丸二五年他说:“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而大家尚以为是黄金世界的事。其大病根就在人们各各不同,不能像印版书似的每本一律·要彻底地毁坏这种大势的:就容易变成‘个人的无政府主义者’,如《工人绥惠略夫》里描写的绥惠略夫就是。”7一九二六年十月,在女师大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更明白地断言,许多中国的启蒙者将会走绥惠略夫的路:“便是现在,——便是将来,便是几十年以后,我想,还要有许多改革者的境遇和他相像的。”8人道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定人类有一种共同的理性,至少是一种向善的潜力,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可能。所谓对人的信心,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鲁迅传简介 >鲁迅传目录 > 第九章 从悲观到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