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苦雨愁城
学的这个北方城市也受着深深的震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了,它播下的种子却在继续发芽、成长。孙犁1926年入校,开始了四年的初中学习生活;1931年升入高中普通科第一部(类似文科),于两年后毕业。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反映着革命迂回进退的那些时代的激流和潜流,是如何改变着他的学习环境,影响着他的选择和思考。

    当革命暂时受挫时,有大批的革命出版物,涌现在这个表面上沉默的城市。孙犁刚入学时,年龄还小,因为想家,第二年从寒假起,还休学一年,于1928年寒假后复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像那时的许多青年一样,开始了“朦胧的觉醒”①。时至晚年,在谈到那一次休学时,还表示惋惜:“这一年,革命军北伐,影响保定,学校有学潮,我均未见,是大损失。”不但如此,他还记下了这次革命对农村的影响:“父亲寄家《三民主义》一册,咸与维新之意。”②可见,那次失败了的革命,无论对孙犁还是对孙犁的家庭,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928年孙犁回到学校,一个鲜明的印象是:礼堂内挂上了“总理遗嘱”等标语。孙犁终于比这些表面文章走得更远,渐渐地,他去阅读马列主义的哲学、经济学著作和新兴的文学作品了。那时,这类书很多,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无所顾忌地陈列着,有的还摆在街头出卖,价格也便宜。在一个时期里,孙犁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费尔巴哈论》、《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经典著作,并用蝇头小楷,在一本本练习簿上,写满了读书笔记。此外,还读了那时翻译过来的苏联和日本学者所著的经济学教程,如布哈林和河上肇等人的著作。由于这些著作的引导,他进一步读了马列主义的文学理论。他觉得,“这些理论,使我接触到比那些经典的哲学著作更为实际的革命的内容。我读起来也觉得好懂些,更有兴味。”①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文学概论》和当时文坛论战的文章,如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一些人的论战,后来的《文艺自由论辩》等。我们知道,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一些人的论战,主要发生于1928年,那时孙犁刚刚复学,才十五岁。在时代浪潮的催动下,他(还有他的同代人)显得早熟了。至于“文艺自由论辩”,则发生于1932至1983年间,是鲁迅、瞿秋白、周扬、冯雪峰等左翼作家和胡秋原(自称“自由人”)、苏汶(自称“第三种人”)的论战,那时,孙犁已经升入高中。前后两场论战相距四、五年之久,孙犁从少年成长为青年,而他对这些论战的关注(当时还有其它一些文艺论战,想必他也注意到了)是一贯的。他曾经说过,在当时读了那些论战文章之后,他是站在左翼一边的。

    除去这些论战文章,他还读了中国和外国人写的一些唯物史观艺术论著。他读得较早的有鲁迅翻译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政策》等,直到晚年,他在写给别人的信里提到这些书时,还认为“很有价值”②。此外,给他留下了较深印象的,是厨川白村、藏原惟人、秋田雨雀的著作,以及柯根的《伟大的十年间文学》。在这些作者中,前三人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和作家,后者是一位苏联文学史家,他的这本《伟大的十年间文学》,论述了十月革命前后至1927年间苏联文学发展的概况,初由沈端先(夏衍)译出,1930年9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孙犁认为他的论述很明快,因此读起来很有兴趣。在那个时候,他能够在北方一个显得那样衰颓的小城里读到它,说明这类革命书籍的传播的确是很快的。

    孙犁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他还是尽量购买和阅读这类书籍。那时,在保定“有一家偷印别人家出版物的印刷厂。印刷厂的主持人,后来听说前人家控告下狱。他翻版的书,数量很大,传播到了北方的各个城镇,甚至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孙犁传简介 >孙犁传目录 > 第二章 苦雨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