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七、苏东坡智羞老和尚——限制与概括
    北宋时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去逛庙会。老和尚见他衣不出众,貌不惊人,就显得很冷淡,对他说:“坐。”然后对站在一边的小和尚说:“茶。”交谈了几句之后,老和尚发现苏东坡知识渊博,并非凡人,于是改变态度,谦恭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说:“敬茶。”最后,当老和尚了解到此人就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苏东坡时,立即显得十分殷勤,笑容可掬地说:“请上坐。”又连忙叫小和尚:“快敬香茶。”临走时,老和尚请苏东坡题词留念,苏东坡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苏东坡利用限制的方法寥寥数笔就活灵活现地揭示了老和尚的心理变化过程,辛辣地讽刺了他按等级待客的势利眼态度。

    概念的限制是利用内涵与外延间的反变关系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概念的内涵有多少之分,外延则有大小不同。如“工人”这一概念除了具有“人”的内涵“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外,还要有“从事工业生产”这一内涵,就是说,“工人”的内涵要比“人”的内涵多;但是,“人”的外延,即适用的对象范围要比“工人”的外延大,因为“工人”仅仅适用于从事工业生产的这部分人。可以看出,内涵多的概念外延小,内涵少的则外延大;反之,外延小的概念内涵多,外延大的则内涵少,这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其外延,从而由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例如,给“茶”增加“香”这一内涵就成为“香茶”,给“坐”增加“上”这一内涵就成为“上坐”,给“学生”增加“在中学读书”这一内涵就变成“中学生”,给“中学生”增加“高二的”就成为“高二的中学生”。

    限制的方法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具体。例如,一天,张勇的同学对他说:“张勇,有人找你。”“什么样的人?”“一位戴眼镜的。”“男的还是女的?”“男的。”“多大年龄?”“40多岁。”

    这段对话实际上就是一个限制的过程:人+戴眼镜的=戴眼镜的人+男的=戴眼镜的男人+40多岁的=40多岁戴眼镜的男人。为什么要这样限制?因为一开始他的同学使用的概念。“人”很笼统,外延很广,因而无法了解此人的情况。通过不断增加内涵,“人”的外延逐渐缩小,张勇对来人的认识也越来越具体。概念的限制对于准确使用概念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前些年中央针对普遍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是,“先富起来”这一概念很笼统,它既包括合法地先富起来,也包括非法地,如通过倒买倒卖、偷税漏税等先富起来,因此用得不确切,以后的中央文件中就改为“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改善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通过这样的限制,使概念得以明确。

    对一概念进行限制,从语言上说一般是增加限制词,如定语、状语等,例如,给“人”加上“好”就成为“好人”,给“桌子”加上“黄色的”就成为“黄桌子”。但有时并非如此,如把“交通工具”限制为“火车”,“人”限制为“学生”。增加的限制词应是恰当的,不能与原概念矛盾或重复,如“令人高兴的喜事”、“天上落下的雨点”、“方的圆”、“春光明媚的雨天”等都是不合适的。

    概念的概括是与限制相反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其外延,由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如把“先进工人”抽去“先进的”这一内涵就变成“工人”,再减去“从事工业生产的”就变成“人”,这就是一个概括的过程。

    概括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加深对事物本质的了解。

    《孔子家语》中有一个故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逻辑漫谈简介 >逻辑漫谈目录 > 七、苏东坡智羞老和尚——限制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