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7、半途而废的督师“剿共”
    东北的紧张局势并没有捆住蒋介石的手脚。当把国民政府一些事务安排妥当后,他第二次离宁赴赣,到“前线”督师“剿共”——那里的战事如何,才是这位“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制定者最关心的。

    蒋介石是乘着永绥舰离开南京的。这名曰永绥的炮舰是一艘内河装甲运兵船,1931年前后蒋介石只要沿水路出行,几乎都乘坐它,使它俨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水上的“空军一号”。那一年因为发大水,长江的河道也变得更加深阔,永绥舰在这样的河道里跑得倒更带劲了。

    随行的还有周佛海,他那年34岁。

    周佛海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很有意味的人物。1897年5月,周佛海出身于湖南省沅陵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在不能算长的51年人生路途中,他经历了三变:一变成为中共党员和一大代表,二变成为国民党员,担任国民政府要职,三变投入日本人的怀抱,堕落成中华民族的罪人。周佛海的“人生三变”,却都与日本有某种若隐若现、千丝万缕的关联。

    1917年,20岁的周佛海在好友和所在学校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与许多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他恰恰是在日本接到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开始信仰共产主义。1921年夏,周佛海利用暑假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从而成为资格最老的中共党员之一。1921年11月初,他携恋人杨淑慧离沪返回日本读书。许多热衷于政治的青年都有如下特点——火热的政治激情与政治信仰的多变性相生相伴,周佛海亦不例外。第二次东瀛之行,不但没有把他塑造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相反,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渐渐动摇起来。不久后,他实际上与党组织就脱离了关系,不再从事党的任何工作。1924年秋,中共中央看到周佛海去意已决,准其脱党。几乎就在他与共产主义渐行渐远的同时,他结交了另一位同样有深深“日本情结”的国民党人戴季陶,二人相见恨晚,周对戴十分推崇,以之作为自己的榜样。在戴的大力举荐之下,他投入国民党阵营,后来几经波折机缘巧合,成为蒋介石身边的“文胆”。30年代初的周佛海俨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1931在国民党四大上,由于蒋介石的提携,他当选中央委员,且得票最多,号称“状元中委”。

    1930年9月18日的永绥舰上,周佛海与蒋介石在一起,二人并排站着,几乎肩并着肩,人们不可能看到二人之间有任何的罅隙。可当事件被时间沉淀为历史时,从这幅图景中却透出了浓厚的反讽意味:10多个小时之后,柳条湖的爆炸声响起,中日两国无可避免地走上了战争之路;六年后,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和被他“围剿”了五次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合法地位,开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七年后,蒋介石身边那个穿着中山装的人背叛了国民政府,他和汪精卫一起,投向了日本侵略者的怀抱:历史的分分合合,人与人之间的敌敌友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蒋介石把共产党和红军看作自己的心腹大患,也是其来有自。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暴动,在偏远的农村山区建立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全国工农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和广西的一些地方建立了根据地,其中,江西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中央根据地,最大也最重要。这些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几省交界的地方,国民政府的中央军鞭长莫及,而地方实力派则因为既缺乏几方协调的机制,又缺乏“围剿”根据地的迫切需求,也没有能对根据地的扩大、红军的发展做出有力的遏制。

    可是蒋介石不能坐视红军力量的发展。1930年11月,也就是中原大战刚刚结束才两个月,蒋在国民党的三届四中全会上,就把“剿共”确定为急务,他在大会上做报告说“匪共之祸不除”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角力简介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角力目录 > 17、半途而废的督师“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