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疯狂的“温州团”
房置地。其中9人一掷千金,斥资1100万元,组团买下虹口商城一层住宅12套房子近1800平方米。
这一年的8月,《温州晚报》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广告策划活动。没想到,就在无意间,《温州晚报》成了温州炒房团的“催生婆”,掀开了温州团大举进军各地市场的序幕。《温州晚报》大肆宣传上海房产租金回报高,并决定组织一批人前往上海实地看房。而报社则可以获得上海开发商5个整版共计30万元的广告费。
很快,报名者纷纷而至。8月18日,有157名温州人,据说足足占满3节火车车厢,组成了第一支“温州看房团”,财大气粗地闯入上海滩。
他们四处看房置地,下手阔绰,一旦看好,毫不犹豫立即出手。3天下来,即有100多套房子成交,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温州人的实力让上海开发商笑得合不拢嘴。
随后,《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等媒体相继效仿,拉起“媒体看房团”大旗。刚开始,看房团成员由商人、个体工商户等富裕的中产阶级组成,少则百人多则数百。随着炒房的愈演愈烈,普通市民加入进来。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出现——每周五晚上,大队人马从温州出发,游走全国,周日晚上返程。通常情况,报社负责交通住宿,开发商负责请客吃饭,看房者则只需根据安排考察比较,然后决定买或不买。
不买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大地,楼市的春天姗姗而来,温州炒房团随之达到巅峰。一名温州晚报的房产记者见证这段历史:大伙集体砍价,九五折、九折都有,每次都有30%左右达成购房意向,有的直接下订金,一个团常有近百套。
最初,温州看房团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之后开始有企业高管、政府银行等公职人员,最后则发展到普通市民。没有实力一次性付清房款的温州市民则选择按揭,然后把房子出租,每月的房租都可以用来还贷。以租养房开始流行开来,于是温州炒房人有了一个形象的称呼——“腰间挂满钥匙的人”。
2001年,有20多名温州人北上首都,温州旋风刮到了京城,据称第一单生意的成交额达到2000万元。
在2002年和2003年,温州几乎每半个月都有一次看房团活动。周五出发周日返回。从媒体的记载中,可以看到2003年温州炒房团的马不停蹄:8月,温州购房团30人在徐州买下价值3200万元的房产;10月,40个温州人在武汉“下注”4000万元,爆炒武汉房地产市场;当月,40个温州人奔赴青岛,两天成交2500万元;11月,80个人组成的温州购房团浩浩荡荡奔赴深圳,投入6000万元开炒深圳楼市。
到2004年,温州炒房团参与人员已经达到4万人左右,有超过1000亿的资金涉足其中。这支特殊的队伍开始一场“神州游”,他们从东部沿海逐渐向中西部推进。最初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攻城略地,之后则前往大连、烟台、南京、苏州、福州等东部发达城市,之后西去呼和浩特、武汉、芜湖、长沙等中部城市,最后连广西桂林、安徽黄山等地级城市都出现有温州炒房团的身影。
除了媒体的组织,游走四方的温州人也越来越留意全国各地的房价行情。2003年,温州、宁波等地的房价接近8000元/平方米,而在福州谈生意的温州商人汪先生却发现,福州同样作为沿海城市,房价只到温州的1/4。于是他在谈生意之余当即以2000多元的单价在福州鼓山入手两套房子。回到温州,他与家族成员一起筹资100万元,又在福州购置了10套房子。
据在福州市房地产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工作的叶光前统计:
2003年全年及2004年1~2月,温州人在福州市区共购买商品房372宗,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