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名四足。《山海經》云:人魚如〈魚帝〉(音啼)魚,四脚。岀丹洛二水,有鯢。大者,謂之〈魚役〉(音啼)。《爾雅注》:鯢似鮎,四足,聲似小兒,但未見言其可致風雨耳。公路因思道:書說五頭魚(張天師《二十四治》具之)、三足麂(翔法師云:四明山有白麂,三頭三足,即葛仙公桐杋所化),皆神化所致,不可以類而稱也。若以魚之異者,則醴水之魚名朱鼈,六足,有珠(《吕氏春秋》其江賦云“頳鼈肺躍而吐璣”是也)。
又,歴澗潭有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水合汧水)。
又,丹水岀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丹魚必浮水,側赤光上照,赫然如火,網而取之,割血以塗足下,則可步履水上(岀丹水縣。抱朴子其《南越志》云:有魚名〈虫葛〉,色黄味美,夜即有光,一如照燭)。
又,翔法師云:鮆(音薺)魚,一首十身,氣如蘪蕪。(《山海經》何羅魚,一首十身,音如犬吠,食之巳癰也)。《初學記》引魚鯉,背上有斑文,腹下有純青,海水將潮及天將雨,毛皆起。潮還天晴,毛則伏。常千里外可知海潮。亦如《博物志》云:牛,魚也。又,金魚腦中有麩金狀,如竹頭魚,岀邛婆塞江(一名江魚,常食麩金)。
又,吳王江行,食鱠有餘,弃江中為魚。今江中有魚名吳王餘鱠者,長數寸,大如簪是也。
又,魏武四時食制曰望魚,側如刀,可以刈草,岀豫章。白髮魚,戴髮,形如婦人,白肥無鱗,岀滇池。
又,郭延生《述征記》曰:城陽縣城南六里,堯母慶都墓廟前,一池魚,頭間有印文,謂之印頰魚,非告祠者捕不得(《臨海志》又曰:印魚鱗,額上四方如印,有文章,諸大魚應死者,印魚先封之)。
又,《臨海異物志》:〈魚展〉魚如指,長七八寸,但有脊骨,好作羮,滑美似餅,大者如竹,曝作燭,極有光明。
又,比目魚一名鰈(音搨),一名鰜(音兼),狀似牛脾,細鱗,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行。沈懐逺《南越志》謂之板魚。亦曰左介,介亦作魪(《唐韻》:魪,比目魚也)。《吳都賦》云:雙則比目,片則王餘。陳仲弓《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決,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異物志》:南方鏡魚,圓如鏡也。
又,《異苑》云:〈魚臽〉(音陷)魚,凡諸魚欲産,〈魚臽〉魚輙以頭衝其腹,世謂衆魚之生母。
又,《臨海水土異物志》:鹿魚,頭上有兩角,如鹿。又云:鯪(閭蒸反)魚,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蔆。
又,《神異經》云:黄公魚,長七八尺,狀如鱧魚。晝在石湖中,各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七煮之,即熟,食之治邪病。若此之類豈勝言哉。
魚種
南海諸郡,郡人至八九月,於池塘間採魚子,著草上者,懸於竈烟上(魚,八九月,多於水韭上放子,水西菜上放子。水西菜,即水草也。土人呼之,未詳)。至二月春雷發時,却收草,浸於池塘間,旬日内,如蝦〈虫麻〉子狀,悉成細魚,其大如髮。土人乃編織藤竹籠子,塗以餘粮或遍泥蠣灰(禹,餘粮也。蠣灰即《異物志》古賁灰、牡蠣殻。又,《南越志》:蠣,蠔甲也)。收水以貯魚兒鬻於市者,號為魚種。魚即魿鯽鱧鯉之屬(魿魚,其鱗如銀,肉白如雪,脆而且甜,偏宜作鱠,北中無也,故《異物志》曰:南方魚,多不肥美,唯魿魚為上,作鱠無比,作炙尤香美。又,《楚詞注》曰:鰿魚,《說文》作〈魚脊〉,永嘉訛作鯽。《證俗音》曰:吳人呼為鯽魚也),於池塘間,一年内可供口腹也。
愚按陶朱公《養魚經》曰:朱公謂:威王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魚池也。以六畆地為池,池中有九洲,求懐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