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追寻心净则佛土净的心的宗教、人生佛教,也形成即世间求解脱的人间佛教的品性。

    因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坛经》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正如谈论儒家思想不可不读《论语》、《孟子》,谈论道家思想不可不读《老子》、《庄子》一样,谈中国佛教,不可不读《坛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考察一下《坛经》的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首先,《坛经》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倡导的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自性自度的修行解脱观,肇始了以六祖革命为标帜的佛教变革。这种变革使人们把寻求解脱的希望落实到自身,落实到当下的心性。一切外在的修行方式、他力的拯救、偶像的崇拜、对佛门义理的繁琐的名相分析,都被一种对自性生命的关怀和体验所代替。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心的宗教代替了佛祖崇拜,从此,禅门多关心修行者信仰的坚定性和内心的自觉性,多关心在滚滚红尘中内在的解脱知见和生命、心性的豁然开悟,在新的宗教旗帜下,一切被宗教枷锁压抑的个性得到肯定和张扬。一句话,《坛经》倡导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让人们在佛门找到了自己,也启发人们:所谓的成佛,就是去寻找主人翁、寻找自性的无价宝藏。

    这种变革又使佛教进一步面向社会、注重现世,培育出中国佛教的现实品格。《坛经》倡道由心悟,禅非坐卧,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就是号召人们立足现世、立足自身,求得觉悟,获得解脱。在这一思想的倡导下,慧能后学注重在行住坐卧中以智慧观照,在搬柴运水中成就佛事,在即世间求得解脱。至《百丈清规》创立,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作的山林佛教完全以其实践精神、现实品格开创了中国佛教新天地。唐代以后,都市佛教走向衰微,慧能南宗弘扬《坛经》义旨,农禅并作,群居任运,解脱不离世间,使得山林佛教花蘩叶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坛经》倡导的精神,就佛法与人生而言,使中国佛教走向人生佛教,就佛法与社会而言,使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由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的解脱实践,走向近世的以出世心态干人世事业、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太虚大师语)的人间佛教,正是《坛经》正脉传承的结果。

    唐宋以降,慧能南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柳宗元《曹溪大鉴禅师碑》中说:凡言禅,皆本曹溪。禅宗的盛演,自然也强化了《坛经》在佛门的历史地位。慧能以后,其门下一花五叶,出现五祖分灯,五家七宗(沩仰、曹洞、临济、法眼、云门五宗,及临济以下分黄龙、杨歧二系)蔚然风行,各家各派虽有各自独特的禅法和传授方式,但皆以《坛经》为宗经。正如元代禅僧德异所说:一门深入,五派同源,历遍卢锤,规模广大,原其五家纲要,尽出《坛经》。

    其次,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坛经》是中国化佛教的理论总结,又是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佛教传人中国后,不断吸收中国文化中注重心性、注重人本的思想精华,在心性问题上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发展了印度佛教中蕴含的关注人生的精神。《坛经》的面世,佛心宗(禅宗)的创立,正是中国佛教注重心性、关注人生的特征的重要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为代表的个人修养理论特别重视心性修养。思孟学派主张存心养性、尽心知天,通过心性修养来体认天道,成贤作圣。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具体的修养过程中,儒家十分强调反求诸己的主观内省,强调日三省吾身,强调慎独等等。

    ,儒家的心性修养理论影响了佛门的修行观。《坛经》中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主张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