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日,起义军经一路苦战,取道福建到达广东的大埔县。南下广东,是早已确定的进军目标,到了广东,起义军上下都认为是到了家。然而,起义军到广东后所面对的并非事先想像中的那么美好,等待起义军的却是一场空前残酷的鏖战。曾经被起义军打败的钱大钧部、黄绍竑部均得到喘息、补充,广东军阀李济深已从容地在东江地区集结重点。当起义军刚进入福建长汀时,李济深即判断起义军将经过长汀、上杭进入广东,便调整其第八路军的作战部署,由赣南及粤赣边界转兵东江地区。这样,李济深集结在东江一带的兵力计7个师,共2万人以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9月19日,起义军抢占了地处梅江、汀江、韩江的汇合点、东江地区的交通枢纽——三河坝。这时,起义军第二十五师的2500人还在上杭开往广东的途中,进入广东的有8000余人,其中作战部队只有6000余人。为此,前委在三河坝决定分兵:由朱德率领第九军和第十一军的二十五师2500余人留守三河坝,叶、贺主力8000余人直趋潮、汕。
9月28日,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军的第一、二师约6000人,在汤坑与敌15000余人激战三昼夜,歼敌3000,起义军亦伤亡2000多人,弹药告绝,第二十四师下级干部伤亡殆尽。9月30日,起义军向揭阳退却。驻守潮、汕的第二十军第三师,在强敌进攻下,亦于当日失守潮、汕,10月1日晚退守海陆丰。10月2日至3日,留守三河坝的第九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在朱德、周士第率领下,与敌钱大钧三个师激战两昼夜,因粮尽弹绝,于10月4日撤出三河坝地区。
在形势急趋险恶的情况下,中央代表张太雷于9月30日到达汕头。他向前委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抛弃国民党旗帜、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提出起义部队应撤出潮、汕,转移海陆丰。10月3日,起义部队主力从汤坑撤退到普宁的流沙镇。前委在流沙召开了有前委、革命委员会成员和其他军政负责干部会议。会议决定武装人员突围去海陆丰,非武装人员由当地农会护送,分批从海上撤退。当部队行进到乌石地区时,遭到敌人伏击,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1200余人)突围转移到海陆丰。起义军主力失散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领导人在汕头地下党的护送下,转赴香港。贺龙、李立三、周逸群、郭沫若等领导人也转移到香港、上海,踏上新的征途。
在此危难关头,朱德在饶平的茂芝全德学校召集周士第、李硕勋、陈毅、王尔琢、周邦采等各路负责人开会,紧急商议对策。朱德指出:反动派在东江地区陈兵数万,随时都有向我扑来的可能。现在前方主力已完全失利,原来的希望成了泡影。在这群龙无首的局面中,起义军只有迅速脱离险境,保存有生力量,另寻出路,才能图谋新的发展。朱德毅然向大家表示说: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种子保留下来,把这支队伍带出去,和大家团结奋斗,将革命进行到底。会后,朱德率部向闽、赣边境转移。
南昌起义军余部进入赣南山区后,孤立无援,情况越来越严重。部队虽然摆脱了大股敌人的追踪,但仍不时遭到地主武装、反动民团的袭扰。此外,天气逐渐寒冷,官兵们却还是穿着起义时发的单衣,经常性的森林露宿,疾病陡发,又没有医药治疗,伤、病人员日益增多。寒冷、饥饿、疾病,严重地威胁着每一个人。人们思虑的是,在革命处于低潮之际,革命还有没有前途?部队一无供给,二无援兵,出路在哪里?一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有的不辞而别,有的叛变投敌,还有整班、整排、整连自行离队,自寻出路去了。部队进入安远天心圩时,竟从2000余人锐减至1000余人。部队到了非整顿不可的时候了,于是有了“赣南三整”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