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足(明弘赞大师述)
在至度一切苦厄。为缘起序分。舍利子至三菩提为正宗分。故知以下。皆为流通分。如此亦强为穿凿。然此既云心经。即大部般若之心。故无序分等。慈恩云。录大经妙最。别出此经。三分二序。故皆遗阙。余译虽自有缘起之文。而不合众译。但得其旨。不可于此妄生是非。)
丁二显空德。(分二)戊初总标。戊二别释。
戊初总标。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者。即五蕴等法也。空相者。即诸法之真空实相也。盖前示五蕴幻有即是真空。而未说其相。故今示云。是诸法空相。既云诸法空相。则不可离诸法而别言空相。此直指诸法当体。即是真空之相。譬如水月镜像。体离生灭、垢净、增减。故不可作之令生。坏之使灭。染之令垢。治之使净。加之令增。损之使减。何以故。以彼影像无实。当体即空。亦如虚空。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名之。真空之相亦尔。故不可得而名之。乃强名曰实相。实相之相。非五眼能窥。心智所测。唯证者能知。盖生灭。约指蕴处界。垢净。约指四谛因缘。增减。约指智得。以蕴等是迷真逐妄。故见生灭。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其流转门。是苦集二谛。乃世间因果故垢。其还灭门。是道灭二谛。乃出世因果故净。菩萨修行。道有所增而惑有所减。故云增减。今言不生灭、垢净、增减。是发明诸法真空相中。本无凡圣修证因果等法。直显般若一真空体。使人诸见脱落。一丝不挂。独露真常。即如如佛。(还源观中云。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净。在圣体而不增。处凡流而不减。略疏云。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此生灭垢净增减。是有为法相。翻此以显真空之相。故云空相。)
戊二别释。(分四)己初释蕴处界。己二释十二因缘。己三释四谛。己四释智得。
己初释蕴处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词。以发明诸法空相。不生灭等之故。故无色受等也。空中者。即空相之中。以真空实相。本离一切凡圣等法。故无蕴处界因缘修证之相。至于般若空中。空性尚不可得。况有蕴处界等法。故云无也。盖无。非同龟毛兔角之无。乃即一切相。离一切相为无。以妄情一息。凡圣见销。真空独露。故无蕴处界等可得。无色至行识。是无五蕴也。无眼耳至触法。是无十二处也。无眼界至无意识界。是无十八界也。此合六根、六尘为十二处。(根以能生识为义。尘以染污情识为义。)合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在内为六根。在外为六尘。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界以界别为义。谓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如眼以色为界。耳以声为界。乃至意以法为界。眼不能越色有见。耳不能越声有闻。乃至意不能越法有知。色以眼为界。以色必眼所见。非声香等能对眼故。乃至意以法为界。以法必意所知。非声香等能对意故。眼识界。是眼家之识必依眼根始发。非依余根能发。而眼亦不能发声香等识。故此为别。余可例知。)○乃至者。是举其始末。而包括其中也。此蕴处界。名为三科法门。法门虽三。总色心二法开合不同。佛为迷心不迷色人。说五蕴法。合色为一分。开心为四分。(受、想、行、识。皆心分故。)为迷色不迷心人。说十二处法。开色为十分半。(谓内五根。外六尘。法尘半分故。)合心为一分半。(谓意根一分。法尘半分。)为心色俱迷人。说十八界。开色为十分半。(准上应知。)开心为七分半。(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加意根一分。法尘半分。)如来逗众生机。说此三科法门。各随根性。任修一法。即能悟入。今此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