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褪冬衣,穿夏服——精兵简政
抓。

    1941年底,边区召开政务会议,决定设立一级编整委员会,由刘景范、高自立、周文、周兴、南汉宸等5人组成,负责边区各级行政机构的精简、裁并,拟定人员编制和编政计划。

    边区政府还陆续制定了一些政府机关组织条例、管理条例、奖惩条例、公约,为简政规定了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对调整出来的人员,有以下处理原则:

    (1)凡是有相当文化程度,有能力,能工作的干部,应该尽量往下移,以加强县、区、乡的机构;(2)凡是须继续培养,加以深造的干部,应该经过一定的系统,送学校学习;(3)凡有疾病不能工作或学习的干部,应该经过一定的系统,送学校学习;(4)凡身体强壮的杂务人员,去参加生产事业;(5)凡落后的分子,以及太老弱的杂务人员,应帮助他们回家去务农,做到人人各得其所。

    从1941年底至1943年底,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到1944年初检查,已基本实现预期效果。

    在政府系统,各厅、处、院的内部机构,裁减1/4,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至22个,专署及县府的内部机构从8、9个减至4、5个不等,消除了头重脚轻的积弊。

    人员上,边府各机关的人员都已按计划精简,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和物资局等6个单位从原有的469人减至279人,精简40%多。各级机关总人数减至7500名,达到脱离生产的政民工作人员不超过边区居民总数1%的目标。

    干部调配上,从下级提拔了一些干部到专署和边府工作,也派一些得力干部去加强区、乡政府工作。如延安县有10个县级干部调区,20个区级干部调乡,边府调入5个县长当处长。

    政策、法令、命令、指示已基本统一,政出多门的现象少了,组织上加强了“一元化”。

    由于精简了机构和人员,从上到下“官僚”少了,精简后加强了基层工作,工作效能提高了。如边区通讯站日平均投递量在1至4月是16661件,5至11月激增至30078件,提高效率80%以上。在政府经营的工业中,效能提高的程度更惊人。由于在简政中反对官僚主义、改善领导作风,各级机关中干实事的人民勤务员多了。加上机关、军队厉行节约,自己动手,对经济建设贡献很大,边区民力的动员也大大减少了,如延安1941年动员民力6万多个,1942年只动员民力28万个,减少一倍多。绥德1941年动员民力75万个,1942年仅900个。

    与此同时,八路军留守部队贯彻实行“精兵”方针,使部队人数不超过边区居民总人数的2%。直属部队裁减的人员转到生产战线。

    根据这一方针,边区留守部队第一次精简了3000人,1943年又缩减了1400人,原有自卫队指战员1000多人,都转入农村生产,由完全脱产变为不脱产。

    各抗日根据地也循此进行了精兵简政。

    此项政策的实施,解决了抗日根据地存在的“鱼大水小”、“头重脚轻”的矛盾,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便于克服物质上的困难;同时提高部队战斗力,改进了各级政权的行政工作,“出现了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

    1944年9月,在追悼张思德大会上,毛泽东又一次肯定了精兵简政。他说: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红色大本营·延安简介 >红色大本营·延安目录 > 褪冬衣,穿夏服——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