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长征中的周恩来
    1933年5月蒋介石在南昌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并亲自指挥这次“围剿”。他调集重兵,在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步步推进,持久作战。

    这时的中央苏区,经过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扩大到8万多人,群众武装也有了很大发展,从敌我兵力对比上看,与前几次反“围剿”相差不多,如果按照正确的战略和军事原则,打破“围剿”取得胜利是有可能的。

    但这时,中共临时中央推行了一套错误的战略和军事原则。1933年6月13日,临时中央发出了对今后作战计划的指示。这个作战计划是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总顾问弗雷德·施特恩在上海拟定的。指示中批评红一方面军前段军事行动的“弱点”在于“主力集中于一个单独的作战单位,即方面军,这就不能从各方面配合作战”。为了在闽、赣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指示要求“从方面军调出若干部队”“进行分离的作战”。

    后来,毛泽东曾把这叫作“两个拳头打人”,指出这是错误的。

    1933年9月25日,敌人北路军的3个师向中央苏区的黎川发动进攻,开始了第五次“围剿”。中共临时中央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毛泽东后来说:“第五次‘围剿’,敌以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前进,首先占领了黎川。我部企图恢复黎川,御敌于根据地之外,去打黎川以北敌之巩固阵地兼是白区之硝石。一战不胜,又打其东南之资溪桥,也是敌之巩固阵地和白区,又不胜。尔后辗转寻战于敌之主力和堡垒之间,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周恩来是主张以运动战消灭敌人的。他在1933年4月写过一篇名为《论敌人的要塞》的文章,登载在《红色战场汇刊》上,文中说:“就一般说来,我们应先消灭敌的野战军再攻取其要塞。”他又在5月间写的一篇文章中说:“总而言之,我们要用少数的兵力放在次等方向,去抓住多数的敌军,以便抽出多数的兵力,在主要的突击方向,有把握的去消灭敌军。”红军比起敌军来,总体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在决战方向集中优势的兵力和兵器”,而被抽出兵力的方向就成为对优势敌军的钳制方向,这是红军在运动战中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也即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军的战术。这在周恩来的思想上是一贯的,即便到了1934年春,中央对军事领导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周恩来和朱德等在给方志敏的电报中,仍然指出:你们应“集中和扩大红10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进攻部队”,“派遣得力的独立部队伸入到浙西活动”。

    但是,在后方的中央领导无视周恩来等的不同意见与过去作战的宝贵经验,一再命令红军插到敌人堡垒地域间隙中去消灭敌人,甚至说什么“如果原则上拒绝进攻这种堡垒,那便是拒绝战斗”。周恩来、朱德都是组织纪律性很强的领导人,只好遵照执行中央的命令。从1933年9月下旬到1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就是依照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在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连续作战近两个月,结果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自己反而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1933年9月,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他在博古的支持下,实际上掌握了中革军委的领导权。12月20日,李德以统一前后方指挥为名,建议并经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取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名义和组织,将原“前方总部”撤回后方,并人中革军委机关。以后就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中央苏区的各军团和其他独立师、团作战,实际上就是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挥军队。

    1934年1月4日,周恩来和朱德离开前方,回到瑞金。

    4月10日,敌人集中11个师进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长征人物谱简介 >红军长征人物谱目录 > 第二章 长征中的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