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长征中的周恩来
和毛泽东、朱德、张闻天致电张国焘,请“立即赶来懋功,以便商决一切”。但是张国焘推托不来。当时张国焘的口号,一是向南,“直取成都,出长江,打到武汉去”;一是西进西康、青海、新疆。认为不同意他的这种主张就是右倾,就“应当严厉反对”。为了统一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6月26日在两河口开会。周恩来等离懋功到达两河口。

    6月25日,周恩来在两河口出席了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大会,并会见了张国焘。张国焘问周恩来,红一方面军现在还有多少兵力?周恩来因张国焘也是中央负责人之一,当然实言相告说,大约还有3万人。张国焘听了以后,自恃红四方面军现在有8万兵力,对中共中央的态度就立即变得强硬起来,并且说红四方面军准备西去。

    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县两河口开政治局会议,集中讨论这个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刘伯承、王稼祥、张闻天、博古、刘少奇、凯丰、邓发、林彪、彭德怀、聂荣臻、张国焘、林伯渠、李富春,共16人。

    会议首先由周恩来作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他回顾了红一方面军撤离苏区以后的转战经过,围绕目前行动方针问题,论述了在松潘、理县、茂县一带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必须北上到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理由:(一)川陕甘地域宽大,利于机动;松潘、理县、茂县地域虽大,但道路狭窄,利于敌人对我封锁,我却不易反攻。(二)川陕甘群众条件好,人口较多,对两方面军扩红工作有利,而松、理、茂加抚边一带,人口只有20万。(三)松、理、茂一带粮食缺少,有些地方甚至粮食还不能自给,草原牛羊也有限,生活习惯也不适宜。另外,敌人尚在阻截、封锁我们,欲陷我于松、理、茂地区,倘我果真深陷于此,便没有了前途。因此,必须迅速前进,向东向南都不可能,应向岷山山脉(四川北部与甘肃相邻的大山脉)以北发展,争取这一地域。

    毛泽东发言同意周恩来的报告。他提出五点意见:(一)中国红军要用全力到新的地区发展根据地。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可以把创造苏区的运动放在更加巩固的基础上,这是向前的方针。(二)我们的战争性质不是决战防御,不是跑,而是进攻。根据地是靠进攻发展起来的。我们翻过山去战胜胡宗南,占取甘南,迅速向北发展,以建立新的根据地。(三)应看到哪些地方是蒋介石制我命的,应先打破它。我须高度机动,这就有走路的问题,要选好向北发展的路线,先机夺人。(四)集中兵力于松潘方向,如攻松潘,今天决定,明天就须行动。这里人口稀少,天冷,衣食困难,应力争在6月突破,经松潘到决定的地区去。(五)责成常委、军委解决统一指挥问题。

    朱德也发言同意周恩来的报告,说:背靠西北、面向东南这一总的战略方针应该决定下来。要迅速打出松潘,进占甘南,打败敌人,建立根据地。要调动敌军在野战中消灭之。

    会上,彭德怀、林彪、博古、王稼祥、刘伯承、聂荣臻、凯丰、刘少奇、张闻天等都发言,一致同意周恩来报告中提出的北上方针,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从松潘打出去。张国焘在会上也发了言,口头上也表示同意北上的战略方针,到川陕甘建立根据地。

    最后,会议“全体通过周恩来的战略方针,政治部作训令;政治局写一个决定”。

    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部,夺取松潘并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红军能胜利地向甘肃前进。大、小金川流域在军事、政治、经济条件上都不利于大部红军的活动与发展。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长征人物谱简介 >红军长征人物谱目录 > 第二章 长征中的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