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贺龙与喇嘛
    贺龙“跳神”

    1936年,红2、6军团长征途中,翻过了哈巴大雪山,一夜休息之后,又向北进发。一路之上,皆巉岩峻坂,如登天梯,俯视河流,一带碧波银浪,响彻山谷。老桧交柯,云雾封滃,行者不见马首,疑此去必至一混蒙世界。行了半日,翻越了一座山后,忽见广坝无垠,风清日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帷幕四撑。顿时令人心旷神怡。再往前行,则城市俨然,炊烟如缕,真有武陵渔人,误入桃源仙境一般。

    这座城池,乃滇康交界之中甸县城,城中皆为藏民。昔时为西康土司管辖地,清雍正年间为云南属县,面积纵横六七百里。与内地各县相比,面积较大,划成10县,亦不为小。然地广人稀。其他地形属于康藏高原一部,均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横断山脉纵横南北,地势多险要之处。

    贺龙率人马向中甸行去,离城尚约有一里,即令主力停留下来,取出望远镜,向城中望去,见中甸城垣为三角形,其顶点枕于土阜之上。不一时,有人报告,说先头部队已抵城下,无人抵御。贺龙道:“既然无敌兵抵抗,人马进城。”

    一声令下,大队人马便浩浩荡荡开进城来。贺龙进至城中,左右一瞅,见城中建筑,皆不用砖瓦,而是筑土为垣,盖以木板。板上镇鹅卵石,看样子是防疾风掀去。凡屋脊之上,皆撑一长杵,上系红色经幡,经幡在风中招展。经幡上印有梵文,贺龙看着奇怪,指着经幡,向任弼时问:“弼时,这做何用?”

    任弼时说:“藏人信佛,他们把梵文印在经幡上,欲借风力,广播法音。”

    贺龙点头,说了声“信则有,不信则无”,便又向前行去。

    中甸城共有两条街道,牛马杂沓,泥泞不堪,秽臭令人掩鼻,沿街店铺,大多关门,许多人家,也都闭户,只有一些老弱,站在街头,呆呆地看着红军。原来,城中番民,对红军不了解,早已逃跑。

    当下,任弼时传令:部队上下,都要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得擅人民室。部队坚持露营。命令一下,红军人马,都露宿街头,打扫街道卫生,在墙上刷写标语。有那些没来得及跑的小商店店主,大着胆开门营业,见红军的模范行动,感动了番民,一些能说汉话的人与红军干部交谈起来,红军指战员与他们讲红军的宗旨,讲红军北上抗日。这些人见红军系仁义之师,便跑去把躲藏在城外的番民都召了回来。一时间,中甸城中,买卖店铺都开了门,生意甚为红火。红军纪律严明,商人们甚为感动,齐夸红军为义军。

    中旬全城无井,仅有泉源一处,供全城人饮水及洗濯之用。红军人马多,用水亦多,番民妇女,都主动为红军背水,她们用木桶系以皮带,置于背上,行动甚为迅速。时值夕阳西下,但见满街皆是背水之人。取水之瓢,用树皮折叠而成,质轻且容量大。泉源之畔,取水者聚集甚众。那些背水的妇女,一边取水,一边口唱山歌:

    红军来了就回家。对于帮助红军背水的番民,红军都给了极高的报酬。藏民们高兴地说:“国民党兵来中甸,对我们非打即骂,还抢东西,红军来了,不一样了,用什么都给钱,红军好。”

    在夕阳下取水的同时,便从藏民各家各户屋中,传出了捣乳之声。他们取牛乳盛于木桶之内,捣之使其发酵,上浮者为酥油,下淀者为乳渣,居中者为乳酸,这都是藏民主要食品。红军来了,好客的番民,做这些食品,欢迎红军。

    在中甸城的北门外,有一片方圆约十余里的草原。草原四面环山,如居盘底。有小溪一道,曲折流于其中。沿溪设水磨数所,终日粼粼,碾青稞为面。草原之上,多野鹜,低飞盘旋,鸣声咿哑,与水磨之声相和,在此寂静之草原上,益显其悠闲旷味。

    贺龙同众将在屋中商议军情,有人报告,说归化寺的喇嘛夏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长征人物谱简介 >红军长征人物谱目录 > 第十章 贺龙与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