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章 二万五千里烽火
他自己无法拾起,也没有别人理会,张国焘就这样凄惨地冻死在了异国他乡。最后被安葬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一个公墓。终年82岁。

    陈昌浩

    陈昌浩,当年著名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个。此人作战勇猛,为红四方面军中仅次于张国焘之下的人物。他的座下拥有一大批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吒风云的人物:国家主席李先念、元帅徐向前;20世纪50年代中国几个主要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如许世友、陈再道、程世才、洪学智等将军;以及邓小平时代中国军方的所有主要领导人,后者包括前国防部长秦基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和刘华清等等,而这些当今执掌中国军政大权的首脑人物,昔日只是陈昌浩部下的一些连排长而已。

    1931年12月,即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次月,身为总政委的陈昌浩带上手枪和手榴弹登上缴获来的飞机,逼使俘虏的飞行员飞临黄安城敌军上空,撒传单,扔炸弹,揭开了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序幕。这次战争让陈昌浩声名远扬。

    长征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副手陈昌浩是他的得力干将。由于张国焘和党中央在战略行动上的意见分歧,陈昌浩与新的党中央领导人张闻天之间的关系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后来受命与徐向前率领西路军西渡黄河,以图夺取宁夏,接通苏联。中央军委这个部署的战略意图是为了造成河东红军将与西路军会合的假象,调动蒋介石的兵力扼控黄河,以便河东主力红军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亦作为“西安事变”中国共谈判大局中的一粒棋子,西路军受命忽西忽东,最终丧失了时机,陷入敌军的重围。西路军最终遭到惨重失败,两万多红军绝大多数死亡流散。

    陈昌浩在流散途中在河西走廊幸得一位湖北同乡、草药医生仗义援救,死里逃生回到延安。从此,被解除军职,无缘效命抗战前线,而担任宣传科长兼政治教员,以“待罪”之身开始了漫长的“检讨生涯”。陈昌浩成为承担西路军失败以及党内路线斗争的责任人。

    1939年8月,因患有严重的胃溃疡,经中共中央同意,陈昌浩跟随周恩来等人一起去了苏联,李德也在此次去苏联的队伍中。自此陈昌浩开始了长达10多年漂泊异国的生涯。

    1941年,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陈昌浩被紧急疏散到中亚共和国一个名叫科坎加的小镇。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局委员和红军最大的一个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没有什么生产技能,只有到采石场去做苦力。1942年冬天,陈昌浩接到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聘他为翻译的公函。他很快就奔赴斯大林格勒前线,尽了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责任,获“卫国战争奖章”。1943年,共产国际宣告解散。经季米特洛夫提议,苏共中央把陈昌浩、李立三、冼星海等人找了回来,先后安排他们到苏联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化出版局工作。陈昌浩从此开始从事翻译工作。陈昌浩的译著《近代世界革命史》、《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政党论》《列宁文集》(两卷集)等先后在苏联出版。抗日战争结束后,远在苏联的陈昌浩又多次给党中央写信,要求回国参加工作。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他始终没有收到回信。

    1951年初,陈昌浩留学苏联的儿子大学毕业回国参加工作。陈昌浩嘱咐儿子替他代办申请回国的手续。经过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批准,陈昌浩终得携苏联妻子回到祖国。刘少奇和朱德等人亲自来到北京站迎接他。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昌浩带着“密谋杀害毛主席”的罪名饮恨自尽。直到今天,他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墓穴里的骨灰盒依然空空如也。1980年陈昌浩的名誉得以恢复。

    1935年9月19日,红军进驻哈达铺。关于延安的一个神秘的故事的出处以及经典的版本证实:一个偶然的机会,毛得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1934—1936)简介 >红军(1934—1936)目录 > 第八章 二万五千里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