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湘潭,闯出来一个钟伢子
嗣同等志士仁人时,总是满腔悲愤,恨恨不已。钟伢子记得,那出生于浏阳的谭嗣同在临刑前曾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哦,每当想起这些事的时候,钟伢子心里该是什么样的感受?

    钟伢子这样望着。祖母的身影,渐渐地融入乌石山。隐隐约约的,山顶上露出小小庙宇的一角飞檐,那就是易华庙了。在浩如苍海的大山区,小小的乌石寨又能有什么名声呢?然而,只要提起乌石峰,提起这峰峦间的易华庙,方圆百里便无人不晓了。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元朝末年,大元气数已尽,官府强征暴敛,土豪鱼肉乡民,逼得穷苦人没了活路,只得揭竿而起。有一个名叫易华的人,跟随陈友谅举义西南,为其帐下参军之职。这个易华,身材高大,英姿勃勃,一杆方天画戟使得鬼泣神惊。后来,在鄱阳湖,易华率军与朱元璋的队伍厮杀一场,终因不善水战而败北。突破重围之后,他骑一匹白马跑到乌石山一带,在这里招兵买马,力图东山再起。为了统一号令,统一行动,易华让工匠铸就一口大铜钟,悬挂在古柏之上。那洪钟敲响之际,总有人心惊胆战,有人欢欣鼓舞。据说,易华的队伍跟穷苦人亲如一家,专吃大户,杀富济贫,老百姓把他看作一尊救苦救难的武神。后来,元朝的军队又来攻打,将乌石山围困了三天三夜。激战之中,敌人将一支冷箭射入易华的锁骨,并且潮水般涌上来。易华拔箭在手,怒视元兵,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誓不投降而跳崖自尽。老百姓怀念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便在乌石山上建庙立像,将他当作一方保护神,庙里终年香火不断。

    那么,钟伢子此刻想到那庙中泥塑金身的易华菩萨了吗?不知道。不过,他跟这位菩萨还真有些缘份呢。就在他降生的那天,祖母拄着拐棍迈动她的小脚,一步一扭地爬上屋后的乌石山。她走进小庙,十分虔诚地向易华菩萨连连磕头,又默默许下几个铜板的香烛和灯油钱,并且祷告说:“菩萨呵,多多保佑我的小长孙吧!”然后,她又颤颤巍巍地走到庙前的一棵参天的古柏下。古柏上挂着一口大铜钟。她将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黄裱纸贴在那钟上,继而思索着:给长孙起一个什么名字才好?回家的一路想的便是这件大事。易华菩萨庙前的那口大钟,终于使一个不寻常的乳名诞生了:钟伢子。祖母回家说了,伯祖父和父亲欣然同意。他们希望这孩子长大了跟那位敢造反的易华将军一样吗?一定是的。伯祖父五十老倌年轻时参加过洪秀全的太平军,一辈子不曾结婚。父亲彭民言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让官府和土豪劣绅欺压了一辈子,当然盼望有一个为他出口气的儿子。取名钟伢子, 他们的用意不言自明。

    按照彭氏族谱的辈份排列,钟伢子属“清”字辈。伯祖父、祖母和父亲商议一阵,最初决定钟伢子的大名为清宗,字怀归,号得华。他后来为啥叫彭德怀呢?因为有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变故,这是后话。

    现在,这个由易华庙前大钟而得名的钟伢子,这个二十年后举义平江的领袖人物,正在为一家人的活命而愁眉紧锁。

    砍柴的时候,他在枯树兜上发现一大堆寒菌,便十分高兴地把它们采下来。然后,他将那捆木柴背到集市上,卖得十文钱。

    黄昏时分,祖母带着两个孙孙回来了,讨了一袋饭,还有三升米。她将那饭倒在寒菌汤里,烧开了,让一家人吃。

    钟伢子不肯吃,祖母禁不住哭起来。祖母说:“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

    那碗汤,他到底吃了没吃,不知道。可以断言的是,当乌石山上的大钟再度响起之际,这个钟伢子心里的激情一定如翻江倒海一般。他说过,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他要当易华那样的英雄,他要造反!伯祖父五十老倌不止一次讲太平天国的故事:有难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简介 >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目录 > 湘潭,闯出来一个钟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