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兰考:焦裕禄的县城
人物时的最简单的技巧,先渲染环境是如何的恶劣,然后才能突出在同恶劣的环境抗争下人的伟大。“这样,穆青顶着压力,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兰考的灾情,而且,通篇未提阶级斗争。”
但是,在引起巨大影响的人物通讯发表几个月之后,穆青仍然被造反派打倒。新华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焦裕禄》中,编者在前言中写道:“于是,作品在博得广大读者热烈共鸣的同时,必然也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这篇写焦裕禄的作品被目为‘大毒草’,连同它的作者都受到了批判……来自两方面的不同反应,都说明这几篇作品触动了时代的脉搏,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这也说明,穆青和他的《焦裕禄》终于还是没有跳出好坏和黑白的二极世界。
而这篇人物通讯的结尾,几乎完全是道德的评判,而不是报道的口吻:“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心里!”
但是这种标语式的写作和庞大的宣传机器的结合,以及政府对英雄人物的需求确实让焦裕禄和兰考成为了中国人记忆的一部分。
这种需求是巨大的,无论是大众对于焦裕禄式干部的向往需求,还是执政党对他的官员在政治道德的需求。因此,每一次重提焦裕禄,都会引起众多人的反响。他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他几乎取代了汉代的宰相陈平和“江郎才尽”中的江郎江淹成为兰考的符号。2007年的时候,一则新闻说,兰考政府甚至希望能够凭借焦裕禄的吸引力,发展兰考的旅游业。在这里,焦裕禄是鲜明的,而兰考则成了一个模糊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