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红旗渠:人工天河
1969修建的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最为骄傲的工程之一。它是一个县城的人用了10年时间在太行山的峭壁上开凿而出的一条水渠。这个名叫林县(1994年后更名为林州市)的县城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的东侧,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林州市的总面积为2046平方千米,而其中山坡和丘陵面积就占到了86%。这或许能解释林州人对于征服自然的渴望——传说愚公移山内,愚公要对付的两座山中,其中一座就是太行山。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让林州名闻全中国,红旗渠自己也号称“人工天河”。在共和国前半段的历史中,充斥着关于人征服自然的壮举,而红旗渠则是其中最让人叹服壮举的之一。
他突然唱起歌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那是在2008年的北京,五十出头的出租车司机兴奋地谈论他年轻时候作为工厂运输司机去过的地方。他到过那个修建了红旗渠的县城,河水顺着人工修建的沟渠,从山的岩石间奔腾而过。但是恐怕让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这首歌唱红旗渠和修建红旗渠的人的歌,以至于他在将近40年后仍然能够在谈论它时,不自觉的从口中唱处。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红色歌曲一样,这首歌旋律简单但却容易被人记住,只要听过一遍,再次听到它时,你就会留下深刻印象;而正像今天四处播放的流行歌曲一样,它会不断出现,强化听者的记忆;更何况,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流行歌曲并没有太多选择。
这条修建于1969年的人工河渠成为人们对那个年代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周恩来曾经在接待外宾时,向来访的客人介绍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对它的赞誉还包括“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即使在善于使用廉价劳动力制造让外人匪夷所思的惊人建筑的中国,它也是一项让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人工修建的渠道或者绕过群山,或者从山的中间穿过,将一条河流引过山的障碍,引到需要水的农田。红旗渠的总长度是1525.6公里,为了修建这条人工河渠,人们要“削平山头1250个、钻211个隧洞,架设渡槽152座,兴建水库48座,塘堰364座,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全县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修建一条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公路”。
如今人们已经难以想象这条人工天河在当年究竟如何修建。就像今天的游人去看大寨修建在一层一层山上的梯田、或者去看被称为“象牙微雕”的阶梯式的攀枝花钢铁公司,我们只会赞叹人的能力所能抵达和造就的建筑奇迹,对这种愚公移山般的努力心生敬意,同时内心暗自去想是什么东西驱使人们这样去做,或者这种让人赞叹的努力是否存在必要?
在这个问题上,红旗渠的修建,是源于一个县城对水的巨大的渴望。
在一本1974年出版的小册子《红旗渠》中,编撰者在介绍林县,这个位于河南西北部,太行山余脉隆虑山脚下的县城时说:“到处都是险眉恶崭的大石山和悬崖陡峭的峡谷深沟。县内有名字的大山7600多座,大沟7800多条,无名的小山小沟更是不计其数。全县的几百个村庄就分布在这深沟峡谷之中,土地有三分之二是盆一块、碗一块的挂在山坡上。这里不仅山高沟深、地少人多、交通不便,更主要的是严重缺水,靠打井,地下水位低,几十丈深不见水;靠河,虽然有贯穿东西的淇、洹、淅、露四条河,但都是季节河,平常干涸断流,一到七、八月汛期,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地毁屋,人畜遭殃。过去有一首民谣说:‘天旱把雨盼,下雨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
在林县流传着众多同水和缺水和缺水带来的贫困相关的俗语:“水缺贵如油,十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