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九、陈永贵的大寨:标本农村
    大寨是一个毛泽东时代农村的标本。大寨位于太行山麓松溪河畔,平均海拔1000米,这个海拔对于平原地区已经算高。地处多山地段也决定了大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贫穷。大寨距离它所属的昔阳县城5公里,距离太原168公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寨的名声要远远高于昔阳和太原,其原因要归结为吴思所称的“毛泽东的农民”陈永贵。他让大寨成为中国六、七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后,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来大寨参观、学习、旅游,其中还包括不少国家的元首和中国的政治领导人。陈永贵自身也曾经官至副总理。到今天为止,大寨仍然是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地,很多人为大寨所提倡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和它包含的革命浪漫主义所吸引,前来旅游。

    1952年,37岁的陈永贵到山西太原去参加全省农业丰产老农模范代表会。这位后来闻名全国、官至国务院副总理的劳动模范当时尚且名不见经传。

    他在6岁的时候跟随父亲陈志如搬迁到大寨——后来这个地方被陈永贵缔造为一个农村的范本,此前一年,他的父亲卖掉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和幼子。作为一个大寨的外来者,陈永贵以自己的果敢、富有魄力、敢于承担责任立足脚跟,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领导自己满是老人和少年的农业互助组,创造出15个亩产500斤以上高额丰产户的成绩,入了党,评了模范,俨然成为一个小小的农民领袖。

    和他同行的有昔阳县刀把口参加过开国大典的劳动英雄张老太。劳模会开幕前,一辆小轿车停在了劳动模范们住的宾馆,张老太弯腰钻进车厢,轿车扬尘而去。站在大门口的陈永贵看着这一幕,沉默许久,转过身对他的同伴说:“哎,你看这。一个农民干点事,上面的领导咋重视呀。我回去也要闹一番事业哩!”

    回到大寨之后,陈永贵就开始了自己“闹一番事业”的旅程。针对自然环境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陈永贵制定了一个治山治水的十年计划。他信奉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理念,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大寨确实也在对自然的博弈中大有斩获。

    作家吴思后来写了一本陈永贵的传记《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他回忆说,自己当年第一次到大寨时,感觉相当震撼。因为那时北京的楼房最高也都是六七层,大寨人修建的顺着山势由低而高的梯田,显得异常雄伟。

    在那篇曾经轰动全国,并且给毛泽东留下了印象的通讯《大寨之路》中,两位记者这样描述陈永贵和他的伙伴们是如何建设大寨的:

    “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白驼沟和大自然搏斗的大寨人,却人人浑身淌汗。每天天刚亮,他们就出了村,星星眨眼才收工。他们吃在地里,憩在地里。陈永贵领着四个贫农垒坝打先锋,二三百斤的石头,两人一努劲,垒上去了。石头把他们两只冻得麻木的手碰破了,血一点一点滴在石块上,陈永贵却像没有那么回事,连火都不烤一烤大寨人就这样干了一个月,把白驼沟变成了一块一块的耕地。”

    白驼沟仅仅是陈永贵们治理的第一条沟,随后,他们在1954年治后底沟,1955年冬治理狼窝掌沟。陈永贵率领着大寨的干部和村里的50多个劳力,在寒冬中苦干三个月,垒起石坝38条,造地20多亩。

    狼窝掌沟后来被大水冲毁了两次,直到第三次,陈永贵和大寨人才最终征服了它。

    后来吴思在他的书中总结陈永贵和大寨人的造地经历:“1953年至1962年,大寨造地十年,改沟七条,胜利完成了第一个十年造地规划。结果也正如周恩来总理196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他们把过去的四千七百块土地弄成了二千九百块,并且都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他们的粮食产量,1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一九、陈永贵的大寨:标本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