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八、凤阳小岗:变革之声
    1978年中国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是一个名叫小岗的农村——因为它包干到户发明地的身份。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但这些看似方便的交通网络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在1978年之前它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它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这年年末发生在小岗的自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让小岗领风气之先。在此后每当提及中国农村在共和国后半段的变化,小岗都会首当其冲被提起。

    有些故事注定要被描述无数次,但即便是如此,人们也不会觉得厌烦。1978年12月发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农村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这个冬天,农闲,粮缺,心慌,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又有一种说法是20户人家),聚集到一间草屋中,开始密谋一件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同时无意中传遍整个中国的事。

    草屋的主人是严俊昌。他是这个拥有571亩地和10头牛的生产队的最高领导者。尽管在历次的社会运动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乡村,这个旧时封建帝王的控制力难以企及的中国社会基层社会组织的民间领袖,但是无一例外的是,这样的民间领袖总是在不断地冒出来。他们是旧时代的家族领袖,是新时代的生产队长或者村长,或者任何时代和统治者加给他们的名称。他们负责组织生产,他们调停邻里矛盾,他们处置家庭纠纷,无论是不孝的儿子,还是吵闹的婆媳,或者集体出面做一项重大的工程建设和投资。

    严峻昌和他的弟弟就是一个例子。他的名叫严宏昌的弟弟是这18户人家中唯一读过中学的人。按照农村尊重读书人的传统——在旧去的时代中,乡村领袖基本上都为基层的知识分子所垄断,这个大耳大嘴,高颧高鼻的年轻人和他的兄长一样,成为这些村民中的领袖——按照凌志军的说法,他的相貌“与他的那位同乡,也即六百多年前横扫天下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很有相似之处”;后来有人评论说,凤阳出了两件事情最后统一了中国,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则是严峻昌和严宏昌兄弟参与的包产到户。

    他们面临的是这个阶层的生存的另一次危机。

    凤阳花鼓传遍天下,“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它描述的是这一地区长达600年时间的生存困境,仅仅为了博取自己生存的权利,凤阳的农民们要背井离乡,四处乞讨。

    这种困境被立志要为人民谋福利的共产党改变。当共产党的军队占领了一个地方之后,他们的策略首先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历朝历代出身于农民阶层中的反叛者一样,他们深知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生存的艰辛。他们实践着耕者有其田的口号。1949年1月,凤阳解放之后,凤阳,当然也包括小岗村的农民们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结果,到1955年,凤阳全县32万人的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9900多万斤上升到2.6亿斤。这样的数字可以让他们衣食无忧,歌颂新政权的英明,庆幸自己得到新的生活。

    但是这种丰衣足食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农业合作化的试验,和随后的社会主义农业改造,将每个农民的土地重新集中到一起,只是这次是以美好的承诺作为借口。在描述他的公社理想时,毛泽东说,“那时我国的乡村将是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有维持治安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二八、凤阳小岗:变革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