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华西常青
是,今后犯错误要大于我。六十年代‘顶’。开始是硬顶,一听到不符合实际的事情,就当面顶回去,结果上面说‘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独立王国,这还了得’,眼看实事求是要明‘吃亏’,自己丢掉乌纱帽无所谓,农民要吃大苦头,后来就硬顶改软顶,当面坚决答应,谢谢领导关心,背后决不执行。因为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鞭长莫及,‘口头落实’就等于‘行动落实’了。当然,过去办事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不能全部怪上级领导,下面基层干部也有责任,汇报讲好的,视察看好的,参观的路线定好的,上面不按指定的路线参观,心里还有意见。七十年代‘拼’。那时,头戴村支部书记和县委书记两只乌纱帽,担子重、压力大,于是大干社会主义,拼命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以粮为纲,两熟改三熟,平整土地,开河筑路,河里沟里都种稻。什么都拼着命于,既有干对的,也有干错的,干对的多,错的少。八十年代‘醒’。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什么事情都得从实际出发,对的坚持,错的改正,所以,华西从八十年代以来,就发展很快,变化很大。”
如果和禹作敏做比,吴仁宝显然更能体现东方式的生存智慧,“我们根据华西村的特点,抓住两点不放:一是集体、个人越富,越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二是赞扬声越多,越要谦虚谨慎;看到不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吴仁宝总是把身段放得很低,在政治上从不树敌,对任何来访者都笑容满面、点头作揖。今天通往华西的路上,树立的大标语牌仍然是:欢迎来到中国江苏无锡江阴华西,尽管华西村的名声可能要比它上面的两个行政区划无锡和江阴大得多。
禹作敏经常想在政治上和陈永贵比较,陈永贵后来官至国务院副总理。而当时身为江阴县委书记和中共江苏省省委委员的吴仁宝,在1980年5月意外落选江阴党代会代表之后,坚持要求回华西村,从此一直不再图谋政治职务上的进取,但却一直为自己保持极高的政治威望。
禹作敏大红大紫之时,大邱庄的访客欲见庄主一面而不得。华西村的旅游项目中却有一项,就是老书记吴仁宝出门见客。在每周一个特定的时刻,吴仁宝会出现在大礼堂的讲台上,对台下的来访者做一场报告,之前,主持人会用吴仁宝和华西村的名义欢迎来访的客人,其中稍有头脸者还会叫出名字来。接下来,吴仁宝就坐到台上,操着一口江阴土语讲话,旁边他的助手几乎是同声把他的发言翻译成普通话。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对参观来访的领导,华西村还准备了特别的文艺节目。
吴仁宝的四个儿子,分别叫做协东、协德、协平、协恩,意思是协助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周恩来。2003年时,一直声称自己要干到80岁德吴仁宝卸任,选定了四子吴协恩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只是在整个江阴,吴仁宝仍然是声望最高的企业家,这位从来没有自己办公室的老人,据说仍然保持着每天出门巡视,走村串厂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