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昆山开放:答案在风中飘
山自办的开发区得到国家特区办的支持,14个国家极开发区开会,也邀请昆山参加,叫“14+1”会议。昆山特区就顺手利用这个“14+1”的招牌,堂而皇之招商引资。这一策略一直延续到1992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正,也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1997年,昆山又开始模仿台湾新竹工业园,建立中国大陆第一家高科技出口加工园。“当时全国还没有这个模式,甚至没听说过这个概念。他们从1997年开始筹划、游说,到2000年的正式批准,整整三年时间,往北京跑了84趟,促使国务院八部委会签,最后一直打动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得到批准以后,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用了9个月的时间,动迁了2栋学校、184户农户。”宣炳龙回忆说。
所有这些努力创造了一个外资驱动的经济发展城市。外资在昆山经济发展中扮演的作用之大,仅次于同样对外资依存度很高的新加坡、香港和马来西亚。而一项研究表明,昆山自身的民营企业也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得到了相应发展。从2003年开始,昆山的民营企业每年增加3000多家,到2006年年底,在江苏省县级市中,昆山市民营企业注册户数位居第一,注册资本位居第二。
与此同时,强大起来的昆山也开始有意识调整自己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业结构。他们有意识地降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而加强某些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昆山已经形成的It产业群、汽车产业群和光电产业群。
昆山的故事是整个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代表,它们表明,开放能给一个原本封闭的经济体带来怎样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