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八、上海新天地
    2001年竣工的上海新天地表明了旧城改造的另一种可能:文化、历史和商业如何结合。它不是纯粹去旧建新的商业主义,也不是单纯的牺牲商业的保护主义。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在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新天地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六万平方米,由一片石库门建筑群构成。建筑群的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定做,使这些建筑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入住的场所。

    1999年1月,香港人罗康瑞焚香拜佛,开始自己改造上海老弄堂的冒险之举。后来的媒体说,“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

    开始改造这片后来被称为上海新天地的弄堂时,罗康瑞51岁。1948年出生的罗康瑞,其父是香港富商罗鹰石。15岁那年,罗康瑞就被父亲送到澳大利亚读书,据说,在罗康瑞待在澳大利亚的6年时间内,罗鹰石没有付过一分钱给儿子,所有的生活费用都要他通过在酒店做门童、在餐厅做服务员或者到工厂上班赚来。回到香港之后,罗康瑞先是在父亲的公司工作——罗康瑞说自己第一份工作拿到的工资是800港元,“香港一个建筑工人赚的都比这多”,而后,1971年,拿着父亲借给他的十万块钱和交给他的一个工程,24岁的罗康瑞开始自己创业。这就是后来的瑞安集团的雏形,一家小型的建筑公司。后来罗康瑞回忆自己开始创业时的经历说,他连续七年没有休过一天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罗康瑞真正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是在1984年。那一年,因为很多香港商人对香港的前途判断很不明朗,在香港掀起了一阵公司迁移注册和商人移民的浪潮。1984年3月28日,香港怡和洋行董事局突然宣布,怡和集团因为对香港前途的判断问题而迁册百慕大;同时,公司将在伦敦、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同时挂牌上市。这一年的年底,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公司迁册之风才略有缓和。但是随后,每当中英谈判出现波折,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公司迁册和港人移民浪潮。一项统计表明,到1990年11月,香港至少已经有77家上市公司迁册到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地。

    而香港地产界的后生小子罗康瑞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开始北上考察中国大陆的市场,并且在1985年正式宣布进入内地市场——此时罗康瑞已经有了政治身份,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凭借这个身份,罗康瑞在上海编织起了自己的政府关系网。1996年拿下卢湾区政府批给他的52公顷太平桥地区地皮,则成为罗康瑞和瑞安集团的关键一役。

    罗康瑞的第一步就是改造一片位于商业中心淮海中路旁的的老街区。《金融时报》描述罗康瑞要动工的这片土地说:该地区由弄堂(即狭窄的小巷,巷子两侧是石库门房子)组成,占地约3万平米,居住着大约2380户中国家庭。该地区已明显年久失修,埋没在新建豪华酒店和未来主义风格摩天大厦的阴影之中。在目前保留下来的弄堂里,晾挂的衣物一字排开,如同家家户户悬挂的彩旗,洗漱设施都在户外。一排排的水槽排列在弄堂两侧,为了防止邻居盗用,水龙头都上了锁。房屋的院子内摆满了数百户住家的自行车。居民们通常会在弄堂里临时支张桌子吃饭,在这里压根就谈不上什么私人空间。

    但是罗康瑞却下定决心要让这片步行10分钟就可以环绕一圈的老街区重焕新生。甚至不仅仅是重焕新生,他要让它的商业魅力不亚于毗邻的淮海中路。他邀请住在波士顿的美国旧房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四八、上海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