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五一、江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
    以“江村”之名闻名于世的开弦弓村几乎是整个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开弦弓村地处长江流域太湖东南岸的吴江市七都镇,是一个典型农业加手工业的江南农村社区,享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的美誉,因为社会学家费孝通的26次访问和他的社会学名作《江村经济》,开弦弓村以“江村”的名字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村庄之一——同其他著名村庄如大寨、大邱庄、华西村等不同的是,开弦弓村从没有达到意识形态或者经济上的极度成功。这让它更能代表普通的中国农村发展脉络,其中纠结着土地和农业问题、乡村工业问题、基层自治问题等等。

    2003年4月,人类学家费孝通最后一次访问江村。此时的费孝通已然垂垂老矣。这是94岁的老先生第27次访问这个因为他而知名的村庄。在他1939年于英国出版的著作《中国农民的生活》中,他将这个位于太湖东南角的再普通不过的村子开弦弓村称为江村。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4月,费孝通发表了一篇名为《家乡小城镇大发展的二十年》的论文。论文中说:“20年来,我在家乡看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看到了小城镇的由衰转兴;然后走出‘江村’,在祖国各地的农村和市镇间奔走。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由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并且逐步产生了‘区域经济’的概念我所访问的苏州地区的几个小城镇,都是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经济区里。我在这里似乎看到了一个超越行政区划的、金字塔型的经济区域结构——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在苏、锡、常、通、杭、嘉、湖、甬等这些发达的中等城市的簇拥下高居塔的顶端;中等城市的下面是一大批新兴的、实力强劲的小城镇和千千万万个生机勃勃的农村构成的基础。这个基础越宽广、厚实,金字塔就越牢固。这个‘塔’充满活力,从塔顶到塔基,纵横交错的‘血脉’延伸到每个基层单位,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比较靠得住得现代经济区域。”

    后来费孝通在这一年总结自己研究的基本思考路线,其中一条具体路线就是江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

    此时的费孝通已经是中国最知名和最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他甚至终于赢得了难以掌控的命运的青睐。他自己不再被反复的政治浪潮冲击和打压,从他担任的政治职务来看,他已经是身居高位。他曾经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副委员长,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副主席。他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界和学界之外的务实的世界产生真正的影响。只是他已经不是60多年前的那个年轻书生,一袭长衫、身材瘦高、头发乌黑浓密,内心激荡着去了解现实和改革现实的热情。时间将他和江村都改变了。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也变得稀疏,身体早已发福,他面上的表情也不像从前那么忧郁而若有所思,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容。

    在这一年的江村大事记上写着:2月,村党总支书记周玉官作为农民代表,当选苏州市政协委员。3月,中共党员、私营企业家周永林任村党总支书记,接替周玉官主持全村工作。

    周玉官本人绝非一个普通农民。他也是江村最知名的私营企业主之一。2003年时,周玉官的“吴江万达电络板有限公司”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万元。当时访问了周玉官的学者王淮兵纪录说:“10多年前,楼下厂,楼上家,全家齐上阵,雇了三五个工人,敲敲打打,是个家庭作坊;现在厂归厂,家归家,厂房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雇工30多人,分车间进行操作。我们走进周玉官办公兼会客的房间,宽敞明亮,足有五、六十平方米,办公桌上摆着电脑、电传、电话,主人坐的当然是可以转动的老板椅,靠里边还有卫生间。”

    1995年时,王淮冰将江村划分为三个阶层,包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五一、江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