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
    沉沉的夜幕,笼罩在苏北大地上。

    这是1941年7月23日的午夜。在盐(城)阜(宁)地区一片河网地带,行进着新四军的一支队伍。根据军部的命令,这支由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音乐系、文学系部分师生和普通班组成的队伍,于当日傍晚撤离驻地——盐城兜率寺,前往盐城县建阳五区,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狭窄的田埂像蛇似地游动在河汊与河汊之间,仅容单人通行,加上雨后泥泞,又无灯火,队伍只能借夜空微弱的星光摸黑前进,时有人不慎滑落水田。

    “心莫慌,脚要放平!”

    “一个紧跟一个,莫掉队……”

    队伍里,不时响着一个人的叮嘱声。那浓厚的广东话语是大家所熟悉的。说话的人身材瘦小,但精神抖擞,一枝手枪和一只褐色皮包交叉斜背在腰际,看上去,威武精干。他就是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

    邱东平(原名丘谭月,字席珍),1910年5月16日(农历庚戌年四月八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的一个小康之家。1925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海丰特支”(当时名为“海丰学校支部”)秘书,同时,热情协助海丰总农会、农民自卫队誊写、油印、制作标语等。1926年,16岁的邱东平担任共青团海陆丰地委秘书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邱东平和五兄邱汝珍(共产党员)先后参加海陆丰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海丰人民武装起义和海陆丰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人民政府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威胁的时候,他和同志们一起为保卫红色政权而英勇地战斗。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过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主席彭湃的秘书。1928年2月底,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失败,他留在海丰坚持斗争。后来由于形势不断恶化,他在亲人的帮助下,被迫流亡香港、九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邱东平经二哥邱国珍介绍,赴南昌任十九路军156旅旅长翁照垣的秘书。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爱国官兵奋力还击日军的进攻,邱东平和五哥邱汝珍等四兄弟参加了保卫大上海的战斗,并在战地合影留念,后随军撤往福建,参加了福建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他受十九路军的委托,专程从福州到上海找到党的组织,把十九路军反蒋、抗日、联共的意图及其计划及时转报中共中央。此后一个时期,他在香港和上海积极从事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的宣传工作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工作,多次拜会暂居香港、上海的叶挺将军;在去日本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参加了“左联”的工作,并拜会郭沫若。“七·七”事变爆发后,邱东平又亲历了淞沪“八·一三”抗战。

    抗战的炮火,激发了邱东平强烈的革命热忱,也打开他创作欲望的闸门。他一手拿枪,一手握笔,从上海北上济南,西下汉口,参加抗战活动。在济南,他写下了《暴风雨的一天》;在南京,他写了《叶挺将军印象记》和《善于构筑防御工事的翁照垣》;在武汉,他写了《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作品,又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于逢合作中篇小说《给予者》。这部“代表抗战意志出现”的作品,由他执笔完成。在南昌,他写了《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他成为抗战时期描写抗战斗争生活很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都贯穿着一条鲜明、耀眼的爱国主义红线。

    1937年10月新四军筹备处在武汉成立,邱东平参加了筹备工作,并随叶挺搬到了汉口太和街28号新四军筹备处,同时,赶写抗战题材的小说和报告文学。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在南昌成立,他于当月下旬离武汉赴南昌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做宣传工作。不久,随叶挺挺进皖西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简介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目录 > 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