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成了“小家族”集团的“统帅”
在戏剧界,剧作家吴祖光成了“反右派运动”的重点人物。
吴祖光,一九一七年生于北京,江苏武进人氏。一九四一年因写了话剧《风雪夜归人》而广受赞誉。
一九四五年,吴祖光在重庆主编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的副刊《西方夜谭》时,干了一件轰动山城的事。不过,只是这件事轰动,而吴祖光在幕后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并不为人所知:那是他在王昆仑先生处,见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当即抄下,并决定在《西方夜谭》副刊上发表。发表时,他把标题改为《毛诗·沁园春》,署名“毛润之”。这是毛泽东的这首名作第一次公开发表,在重庆引起轰动……
吴祖光之父吴瀛,是一位学者,着有《中国国文法》,并主编《故宫周刊》。吴祖光之妻新凤霞,是着名戏剧演员,所扮刘巧儿一角,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吴祖光之弟吴祖强,乃是音乐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吴祖光在“反右派运动”中,会被打成“小家族集团”的“统帅”,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大抵是受一九五五年“反胡风”运动的影响,那时揭出了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最初称为“胡风反党集团”),于是在“反右派运动”中便到处揪“小集团”。在批判吴祖光时,揭出了所谓“小家族”集团。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山柏”的《论小集团》一文,居然对“小集团现象”进行了一番“理论探讨”。
《论小集团》一开头,论述了“小集团”的普遍性:
在反右派斗争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的时候,就像过去所进行的几次政治、思想斗争运动的情况一样,各地、各个单位往往发现他们那儿存在着一个以至几个小集团。每一个小集团有领导人,有“奋斗目标”,名称和形式不同,而行动诡秘则一样。在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时候,发现过这样的组织,什么“读书会”,什么“文艺社”等。在这次运动当中,又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右派大小集团,仅以文艺界来说,就有丁、陈集团,江丰集团,吴祖光的“小家族”集团,戏剧学院的“卡秋莎”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集团,以及什么“社会新闻”、“市民晚报”、文学或艺术的“同人刊物”等等之类的集团。这些小集团并不是公开的、文学艺术上的一个流派,科学上的一个学派,而是别有用心的宗派性的结合。
接着,《论小集团》一文,指出了“小集团”的特点:
“这些小集团分子,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反对领导,抗拒思想改造,不论是党员、非党员,一律具有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
受这种“挖”所谓“小集团”的风气的影响,“挖”出了“吴祖光小家族小集团”。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报导:
《“小家族”干着大阴谋吴祖光反动小集团彻底败露》报导说:
吴祖光统帅的“小家族”右派集团,在北京戏剧电影界六日至十三日连续举行的四次大会上,被全面而彻底地揭发和批判后,现已全部败露。
“小家族”是吴祖光右派集团中一支青年“队伍”,是在一九五一年暗中组织起来的,在肃反运动中已被揭穿,而肃反后又死灰复燃。
这个右派小集团纠合一伙自称“神童”“才子”和不满现实的文艺青年,分布在戏剧、电影、文学、美术和出版等方面。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吴祖光为“家长”,高踞帅位发号施令。杜高(戏剧出版社编辑)被尊为“政委”,汪明(《剧本》月刊编辑)主持内政,田庄(北影编辑)、陶冶(对外文化联络局干部)等管外交。
“小家族”内有一套家规和黑话。他们吸收成员要具有他们一套“天才”和“政治标准”,如对党不满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