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喏,这就是杨度,恃才傲物的杨度,促成孙、黄两大革命领袖相识的晳子。

    此时的他,已经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与汪精卫同班学习政法基础课程。其间,他发动湘鄂粤三省学生,发起将粤汉铁路收回自办的运动,被留日学界推为总代表,已经是颇负盛名的人物。不然,比他大九岁的孙文也不会屈尊登门拜访并苦苦游说他几天几夜。

    雄辩的“孙大炮”最终也没能轰开杨度的心扉。分手时,杨度对孙中山说了这样一段很不客气的话:

    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国民革命,先生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期在后日,勿相妨也。

    末一句,实在刺耳。

    他对孙中山的革命理论确实不认同,他认为,革命——暴力推翻满清——如一剂猛药,疲弱的中国难以承受。若让中国康复,只能仿效日本,以君主立宪的温性药力来逐步改良体质。为此,他反对革命。

    杨度之政见,后来公开发表于他创办的《中国新报》上。他认为,清廷本不是人民所托付才组成的,凭什么要责难它不为国民谋利?若改造中国,只能从每个国民自己做起。他很不赞成孙氏利用外国人以及苛责本国政府的做法,指斥那样做是放弃了国民的天职。

    其原话如下:

    至我政府之甘为人所用,或为人所愚,吾以为皆不必论之。何也?我国民若又以此而咎之,谓其不为国民谋利,而转夺其利以利他国国民,为了不足受国民之托付,是则是矣,然而,何责之之高也?况此不自咎而咎人之心,已自损失其国民之资格,放弃其所以为国民之天职。

    分手后,孙中山与黄兴在章士钊住处相见,孙、黄结盟,广东人的兴中会与湖南人的华兴会结盟,随后,在日本人的参与下,留学日本的反清志士大结盟,组成了中国同盟会,孙氏被推举为总理,黄兴成为二号人物。而死活不肯做革命党发起人与领袖之一的杨度,则凭其政治才干和雄辩能力继续赢得中国留学生的信服。就在同盟会成立之后,他以七百四十余票的高票当选清国留学生总会干事长(会长),可见人气之高。

    对了,这一年,他还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请人把辫子剪了!彼时,即使革命党人,剪辫子的也是少数,毕竟还要回国,还要面对全社会。而他,一个君主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居然去掉了大清国臣民的标志,确实令人刮目。

    因悉心研究并奔走宣讲各国宪法及政体,杨度成了“宪政”的权威诠释人,名声远播帝都北京。1905年12月21日,奉旨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五大臣中的两位——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率团经过日本。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龄为该团随员,他正是当年湖南时务学堂的总理。熊希龄找到杨度,请他撰写东西洋各国宪政情况的文章,以供五大臣回国后写“考察报告”时作参考。对杨度来说,此番受托代笔,实是一次更能展示思想锋芒与非凡文采的“殿试”。于是,他奋笔疾书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两篇重要文章。1906年8月,五大臣回京后,杨氏的“答卷”获一致颔首,润色成官样文章上报后,深得坐在养心殿里的那位老妇人之心,9月1日,清廷即颁旨:“预备仿行宪政。”

    在内忧不止、外患不已的困境中,清政府终于小心翼翼地走上宪政的道路。杨度成为清国倡言宪政第一人,他的两篇文章,成了清廷立宪的蓝本。

    这一年,为了跻身于体制内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惜“纳赀”,让自己成了正五品的候选郎中。“赀”音与义同“资”,“纳赀”即花钱买官。有清一朝,花钱买官是进入国家官吏体制的一条正当途径,是科举入仕的重要补充,与当下行贿上司为自己买官有本质的不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目录 >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