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立储上的犹豫不决——三案起因
延册立的期间,对立的两方斗争得更见激烈。双方斗争的焦点,都集中在皇长子的身份这一点上。持正诸臣,总要千方百计,在各方面都要使得皇长子的地位显得突出,以见他之应被立为太子乃是当然之事。他们在疏奏中总要把皇长子与其他皇子截然分开,他们称皇长子为元子,或者竟直称为“元嗣”,而对其他皇子,则以众子称之。在这期间,皇长子已然年逾十岁,诸臣为此便纷纷疏请预教,以便因此显出皇长子的身份特殊。原来皇子如果已被立为太子,便要别居一宫,称为东宫,并且还要为他配备一套东宫官属,教他读书,还随时要把诸般如何为君之道为之讲授。皇长子虽说并未被立为太子,但持正诸臣为了要在各样事情上显出他的与众不同,所以便有预教之请,希望能把预教的仪式办得有如太子“出阁”一样,造成他即是将来的太子的声势。太子别居一宫,并配上东宫官属,便称为“出阁”,诸臣便是想把预教办成犹如出阁那样的有声势。

    皇子应予教育,这个帽子很大,反对皇长子的诸人无法加以阻止,于是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个“待嫡”之说,要万历加以宣谕。他们这样强调立嫡之说,实是专门用来对抗那些夸重皇长子的一些人的。因为抬出了嫡子,则所有的皇子便都成为一样,都并不是嫡子,也都没有什么当立的特权。但是这个待嫡之说,很快就为众议驳倒,因为立嗣虽应以嫡子居先,却无必授嫡子之说,而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长子之所以不同于诸子,正由他是合于“无嫡立长”这一条的。这时私下已经有人议论,说是待嫡之说实在不通,就是当今的万历皇帝,他就并非嫡子。这种议论一在私下传开,倡为待嫡之说的人们便都不敢再过坚持,因为他们很怕这种说法会被人用入疏文,那样便不好看了。不过这些人的长技便是在暗中捣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很快便又想出了“三王并封”一招,要郑贵妃请求万历,予以施行。

    所谓“三王并封”,便是想在册立太子之前,先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另一皇子朱常浩三人都先封王。三人同日封王,这样便都无二致,下一步就好另做手脚了。那时首辅申时行已经致仕回家,代替他位居首辅的是王锡爵,于是万历便把王锡爵召来,命他尽快拟出谕旨,昭示三王并封之意。这个王锡爵和申时行本是同年,他们都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的进士。申时行是那一科的一甲一名的状元,而王锡爵则是一甲二名的榜眼。王锡爵廷试虽仅次于申时行,会试时却是当时的会元,名次还在申时行之前,在应试为文虽与申时行不相上下,但实际上却远不及申时行的干练精明,不过是个唯唯诺诺,诸事仅能如命照办的人。他被召奉命之后,回来便已把三王并封的旨意拟就,并未悟出其中还有什么别的道理。但是,就在他拟旨之时,此事却已在外面传开。于是其他阁员以及很多坚主立储的头面人物,便都赶来看他,向他说明这是压低皇长子的一个陷阱,这道谕旨可是万万拟不得的。王锡爵本人也是个守正之士,至此方始大悟,因而不但停止了拟旨,并向万历表明了“三王并封”不宜实行的道理。于是,这另外的一招,便又胎死腹中了。

    “待嫡”和“三王并封”,最终的用意虽在争持立储,切近的作用却在扰乱施行皇长子的预教。这两者都已失败,预教之事便已不能再延,终于在皇长子十三岁时,还是只得如议照办了,并且一切仪注也都与东宫出阁无异。这样,维护皇长子的利益的守正诸臣,便又赢得了第二个回合。

    万历采用拖的办法,虽然给他赢得了不少时间,但反过来,时间又给了他越来越多的压力。因为拖而又拖,皇长子不觉已达到了冠婚的年龄,应该让他冠带成人,举行婚事了。在这件事上,相互对立的两方,都又摩拳擦掌,再作一番斗争。站在郑贵妃方面的人,为了不使皇长子与诸子有异,都主张不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案始末简介 >三案始末目录 > 立储上的犹豫不决——三案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