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
引子
提起种业界的“南袁北李”,人们早就耳熟能详,如雷贯耳。
2005年11月8日,亚太地区种子协会第12届年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李登海在这次大会上获得了“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农民出身的“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李登海与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并肩站在了世界种业领域的最高领奖台上。
“南袁北李”由此而得名。
李登海以自己的科技创新,使我国拥有了玉米育种的农业核心技术,率先实现了种子的产业化,对促进我国的粮食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玉米,最大推广年份占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3.5%。
2009年,李登海以高票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并荣获第四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的称号。
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李”,最初只是个在农田里劳作的普通的庄稼人,他缘何从一个庄稼汉子成为振兴民族种业的巨人,从一个农业技术员成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从一个农科队长到农业部专家顾问组成员,从一个农村青年到全国青联副主席,从一个农民到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从一贫如洗到拥有十几个亿资产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从一个初中生成为多所农科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李登海呕心沥血地致力于种子事业呢?他在这条路上一定付出了艰苦的代价吧!
李登海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八年。
这三十八年,对李登海来说,的确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创业之路。
让乡亲们吃上饭
李登海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山东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
李登海最初的名字叫李万,后来父亲给他改名为李登海,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到海上谋生计。
对于李登海来说,童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饥饿。
1958年,家里的锅都拿出去炼钢铁了,公社统一发粮票去食堂吃饭。可粮票发得很少,经常有了上顿下顿没着落,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
一次,家里只剩下2两粮票了,食堂做了四两一个的窝窝头,2两粮票只买到了半个。捧着热乎乎的窝头,饥肠辘辘的李登海真想一口吞进去,可他没有,他步伐踉跄地走出食堂,把半个窝窝头掰了一半给了等候在那里的母亲。
当他转过身时,突然看到邻居邓守盛正眼巴巴地盯着自己手里的窝窝头,那双无神的眼睛因饥饿睁大了,嘴里还流着口水。李登海怔了一下,最后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窝窝头给了他。
母亲心疼儿子,把手里的窝窝头塞给儿子。
李登海摆摆手说:“娘,你吃吧,我不饿,真的。”
李登海中午饿着肚子,晚上也没有吃到东西。
这一天,母亲从地里回来了,李登海愁眉苦脸地说:“娘,我做了稀饭,可不知咋回事总是熬不稠。”
母亲顿时眼圈就红了,她哽咽着说:“万儿,你长大了,知道帮娘干活了,娘真高兴。”
说着打开锅盖一看,笑了:“傻孩子,你急乎乎地弄错了,这是豆面,咋能熬稠呢?”
说着急忙赶到院子里,抓来一把树叶剁碎了扔进锅里,然后笑着说:“来,看看,现在稠了吧!”
吃饭的时候,不知为啥粥辣得难以下咽,原来,娘在剁树叶的时候,误把一些辣椒剁上了。即便是被辣的泪水横流,可谁也不舍得倒掉,因为这是家里仅有的粮食了。
1960年,家里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可吃的东西,连树皮、野菜、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