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
!你既然要修路,你就是占我们的地,你不赔行吗?”人家回敬他。
“好!路我肯定是修定了!不过我们李桥村是穷得出名的,大队上就那么一点家当:一张办公桌,一间旧房子,你们随便搬。如果你们要,可以马上去搬!”杜根根说。
“那值几个钱?不行,你修路占地,不补偿十万八万的,我们怎么向村民交代?”
“你话说到这儿,我也只能如实告诉你:我李桥村确实拿不出其他值钱的东西,可有低洼水稻田里打出的大米!”
“这不就得了,大米也是钱嘛!”
李桥村跟邻村的条件就这么谈定了。于是杜根根便率领全村所有壮劳力包括妇女在内,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修路大战。那情景对农民来说十分熟悉——“大跃进”、“人民公社”时的学大寨都是这么干的,但这回李桥村百姓干的劲头比过去大不一样,他们心里清楚:这回杜书记是诚心诚意让咱乡下人往城里奔——虽然他们并不全然明白杜根根修这路的根本意义,可有一点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农民们是清楚的:至少路修好了,不用再像从前骑自行车总往稻田里倒而沾一身泥水!
路修到一半,杜根根说:“我们李桥村穷,但这路是为我们李桥村子子孙孙修的,所以大伙儿干活的工分就不记了。”
村民们说:“不记就不记,只要你杜书记领我们走的路对头就行。”
杜根根听到这话,泪水直在眼眶里转,于是这位铁塔似的庄稼汉弯下腰,深深地朝众乡亲鞠了个躬……
不计报酬——但李桥村人照旧你追我赶,比学赶帮。
不给饭吃——他们自带饭盒,另加一壶凉开水。
路终于修好了,从年初一开工一直修到大年三十。来年新春,村民们穿着崭新的衣服,骑上崭新的自行车,喜气洋洋地进了城,大伙儿见面的第一句话都说:“这哪里像是进城!倒像是在自家屋里跨门槛——抬下腿就得了!”
哈哈哈,这路修得值!
值——这时的杜根根也在说值,但他的心里却并没有村民们轻松。为这路,他跟交通部门不知磕了多少头才办好了那些报批手续;为这路,他还得带领村民连续三年给人家邻村送去8000斤大米——赔人家的!还有许多许多冤屈的事杜根根就不想提了。总之你们看着我杜根根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路修好了,杜根根马上将村上那个又破又烂的布厂改成了与县城内大纺织厂可以抗衡的新厂。后来又与大名鼎鼎的县城内的色织四厂办联营的“四联染纱厂”。与此同时,又在村上集资24000元办了一个汽修厂——别看这个小汽修厂,后来它利用城郊优势,像滚雪球似的发展,没几年就成了江苏省挂牌的“一类企业”,年修客车量达7000余辆次,成为李桥村的一棵“摇钱树”……李桥村的村办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后来苏州地面上把李桥村的“想致富,就修路”的经验当做一条法宝,迅速形成了环市区、县城的“城镇郊区经济带”——农民们拉近与城镇之间的距离的结果是,很快获得了经济新生命。
杜根根带领村民修的那条路后来成了常熟城郊的“黄金之路”,尤其是他通过多方引资后办起的“李桥村工业城”,吸引了众多有钱没地的国营、合资和私营企业到那里投资落户,没用几年就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农村经济开发区。后来他又将自己的村办企业扩大成一个集纺织、机械、化工、房地产、商业和贸易等十几个产业于一体的“申大”集团。
“申大”公司今天已经是全国著名的企业了,“李桥村工业城”现在已经属于常熟市区的“城中城”了,当年的那条“李闸路”上今天来来去去的人也已经都是穿着时尚的市民了……
杜根根和李桥村所走过的路,是苏州千千万万乡镇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