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24、大城乡的文章可以这样做……
菜头质地较差。这真有点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味。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特产,涪陵的青菜头无论如何是其他地方的青菜头所无法比拟的。

    涪陵榨菜独特,关键还在于加工工艺之超人一等和它的不断创新进步。学者周睿著文榨菜工艺创始录中有记载:

    菜头为涪陵特有,用它制作泡菜、咸菜起于民间,系素食佳品,年代已相当久远。其发明创造,一说始于天子殿僧,一说是城西洗墨溪邱氏所创。据当年数次专题考察证明,两者说法并不确切。天子殿是按民间的加工方法,切成小块,装成小坛作为馈赠施主之用,其加工特色并无独到之处。然而向外地起到宣传作用很大,因此施主远近皆求,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天子殿僧借此募化,因此致富,亦不枉为做菜之功。然而邱氏兄弟长期在外经商,故史传邱氏发明梓菜之说亦属夸之过胜。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学教授李家文等亲自到涪陵调查后形成梓菜调查报告,该报告称:调查费时两月有余……并访晤榨菜发明人。1963年秋,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员到涪陵进行两月之久的采访、座谈核实后,才确定了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关于梓菜缘起的内容综述如下:梓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邱寿安,清光绪年间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千腌菜的采办整理和运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带的青菜头丰收,由于邓炳成懂自己家乡大头菜的加工技术,与邱家妇女们商量,他试着仿以大头菜全形腌制法,将青菜头制成腌菜,其味甚之。有客至,主妇置于席间,宾主皆赞美。翌年继而制之,数达八十坛……这足以说明邓炳成就是涪陵榨菜的创始人,由于他既善于总结民间咸菜制作经验,又善于引用外地技术,创造了青菜头的全形加工新技术。他为开创涪陵梓菜事业迈出了第一步,给人民创造了宝责的财富。

    当年,青菜头腌菜制好后邓炳成顺便梢带两坛到宜昌供邱寿安尝新。邱又用它待客,亲友及同行一致认为此菜奇特,鲜美可口,为其他腌菜所不及。

    邱顿生谋利之念,马上投放市场,销售甚好。邱是位富有商业经验的商人,他想到这个新产品今后会有广大的销售市场,经营起来必有大利可图。于当年赶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划,投资建厂,安排家人大量制作。便拜邓炳成为掌脉师,研究改革加工工艺,用风晾脱水、初腌后,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并将此方法制成的腌菜制品取名为榨菜。次年运宜昌骱坛试销,并以涪陵榨菜这奇特之名广告于市,未及半月即销售一空。每坛榨菜重25公斤,售价大洋32元。为此,榨菜之名由此而生,运用至今。邱家榨菜试销成功得此厚利,又令家中扩大生产,增加产量,每年榨菜遂达800坛之多。为了长期获利,并令其家人秘守加工方法,不许传给外人。如配制香料便要到几家药店购买原料秘密进行配制,以防秘方泄漏。又如风晾脱水,便在自家院内栽桩扯索,制作过程更是闭门加工,不许外人参观,如此达16年之久。

    至1899年榨菜小批量在宜昌试销,当时由于产品新奇,每坛榨菜可盈利25元以上,销售数量日渐增多,始终供不应求。经过多年经营,榨菜销售在宜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涪陵梓菜销售市场。

    邱寿安之弟邱汉章在上海开设行庄于望平街。1912年返家后,见梓菜有利可图,便想扩大市场,立即运80坛榨菜到上海试销,当时上海市民不知榨菜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是什么,味道如何,并无人购买。邱汉章即设法宣传,到处张贴广告,并登报做广告宣传;同时支将榨菜切成丝、片装成小包,附上使用说明,派人在戏院、浴室、码头等公共场所销售。有好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色重庆简介 >国色重庆目录 > 24、大城乡的文章可以这样做……